摘要
目的探究盆底表面肌电(sEMG)在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障碍转归中的预测作用。方法纳入39例符合入选条件的脊髓损伤患者,使用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ISNCSCI)评估神经损伤平面及损伤程度,并完成sEMG评估及简易膀胱压力-容量测定,评估所有患者的下尿路功能状态,内容包括排尿方式(自主排尿、反射性排尿、间歇清洁导尿、留置导尿、膀胱造瘘等)、漏尿情况(有或无漏尿、漏尿量及漏尿次数)、残余尿量(通过排尿后清洁导尿或超声等方式确定)。出院3个月后随访,根据患者的两种预后将39例患者分为预后一组(21例)和预后二组(18例),其中预后一组包括完全恢复自主排尿、大部分恢复自主排尿但偶有失禁、自主排尿且清残余尿<1次/24 h、自主排尿但需要清残余尿>2次/24 h;预后二组包括间歇清洁导尿、间歇清洁导尿伴漏尿、留置导尿、反射性排尿;随访评估2组患者的ISNCSCI分级及膀胱功能状态。结果预后一组(21例)患者的ISNCSCI分级A级、B级、C级、D级和其它损伤类型(包括圆锥和马尾综合征等)例数分别为0例、1例、4例、5例和11例,而预后二组(18例)的分别为4例、3例、3例、0例和8例,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一组和预后二组两组患者耐力收缩阶段的后10 s/前10 s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82±0.30)和(1.14±0.47),患者尿意感正常例数占比分别为14.29%和5.56%,尿意感异常例数占比分别为52.38%和27.78%,尿意感消失例数占比分别为33.33%和66.67%,膀胱总容量平均值分别为(456.19±137.57)ml和(362.50±149.31)ml,且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EMG耐力收缩阶段后10 s/前10 s比值(OR=13.956)与膀胱功能恢复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sEMG可以作为预测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转归的一个客观指标。
出处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08-1011,共4页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基金
南京市科技局资助项目(2019060002)
江苏省体育局重大体育科研课题(ST222102)
南京市卫生科技发展专项基金项目(YKK2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