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痧者,急症也。痧症俗称“发痧”。痧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闷胀,胸腹剧痛,上吐下泻,身出痧疹。中医学对痧的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和唐朝孙思邈编集的《华佗神方》中。此后历代中医大家又有不少阐述,如元代的危亦林、明代的张景岳、清代的叶天士都为痧的理论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尤其是郭志邃撰写的《痧胀玉衡》专著问世,为痧首开新篇,为痧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引起痧症发作的病因主要有内外两个方面。外因是暑热湿寒之邪和秽浊之气,内因是饮食不洁。故前贤有暑痧、秽痧、伤气痧、伤血痧、伤寒湿痧、伤食痧之谓。痧的病机概括起来就是一个“闭”字,故有“闭开即愈”的说法。痧系急症,痧病百出,变化多端,其辨证主要是辨表里、寒热、颜色、急慢、脉舌。痧之发病的临床症状与中暑、霍乱、中风、厥证等疾病有相似之处,但病因、病机、发病季节、有无传染性等方面却有明显的不同,须予鉴别。痧的鉴别要点有发病季节的不同、有无传染性、有无胃肠症状、有无痧疹4个方面。痧症类型繁多,但常见的是头痛痧、烂喉痧、肿胀痧、绞肠痧、霍乱痧、羊毛痰、瘴气痧、番痧等几种主要类型。痧的基本治则是理气开闭,兼以理血,但具体要辨清痧在气、在血、在里的不同,分别施以刮、放、药进行治疗,即痧在气分治以刮痧,在血分治以放痧(针刺出血)亦称挑痧,在里治以药。其中刮痧、放痧都是中医的传统特色疗法,至今还广泛应用于临床。
出处
《中医研究》
2023年第3期9-14,共6页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