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太田痣(nevus of Ota)是一种亚洲地区较为常见的皮肤、黏膜色素沉着性疾病,1939年由日本医生Ota首次报告^([1]),并将其命名为眼上腭部褐青色痣。其好发于黄种人及其他有色人种,罕见于白种人,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2%~0.6%^([2])。皮损多发生于面部,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容貌,还易引起患者的精神创伤^([3])。根据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基于患者皮损颜色、病程及部位等因素可选择不同波长Q开关激光治疗,如Q开关694nm、755nm及1064nm激光等,但对于患者个体如何选择合适波长的激光尚未见大样本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8年12月于我院采用Q开关755nm和(或)1064nm激光治疗的1039例太田痣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出处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5-178,共4页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