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不同类型的公共生活试图回答共同的主题:如何让个体参与现代社会的改造与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个体的个性特征,培植一种社会化的精神力量,重建现代人的公共生活。无论是政治学家笔下描绘的政治自由,还是古典社会学家将公共生活道德化的阐释,都印证了国家作为“守夜人”的角色。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也使得公共生活的范畴越来越具有跨地域特征,从而,公共生活就形成了一种既具有国家性质也具有超国家性质的二维特征。与此同时,在面对生活世界的风险化以及社会的不平等时,个体如何重建现代人的公共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
出处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16ZDA07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8CSH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