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德”字并非始于西周,其初义亦非道德。甲骨文中的“■”,乃德之本字,约在周成王时,增以“心”部,遂成后世流行之“德”字。德之初义为“目视典而行”,这是一意义性的表达,并无确切所指。欲察详细意涵,需在其所处的特定语境中进行。在具体使用时,以词性来分,德又包括两种情形:一为动词,表示依典开展的循行察视,至西周时,该意不再使用;二为名词,指依典而为,即某些具体的为政手段。后世之德,即承自此意并作了进一步的延展,以至演变为传统中国的核心政治观之一。概言之,德在商代虽字义多变,但多是对其初义的具体化,且均与政事相关,而与道德伦理无涉。此外,周人虽对德有创新之功,然无论是德之字形还是字义均继承于商,过分拔高周人对德的独创性,有违史实。
出处
《武陵学刊》
2022年第2期1-7,共7页
Journal of Wuling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治道与政道双重维度下德观念变迁研究(商至西汉)”(18XJC77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