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人民陪审员的能力、局限与对策——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的思考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是当下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过程中的关键立法,其中关于人民陪审员享有和履行认定事实、表决法律方面权利的规定,是否为陪审员充分配备了可以保证该制度有效运作的各种装置?是否仍有尚待完善与补充之处?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需要结合当下的时代特征,需要明确与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最为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改革背景,并需要根据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性质与人民陪审员的制度能力等具体展开。在我国混合法庭这类任务型小团体中,因法官与陪审员“地位特征”的不同,法庭对每个成员抱持不同的贡献与影响力预期,很容易产生所谓“沉默的螺旋”效应,需要我们在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过程中针对相关困境展开理论探讨。
作者 邹立君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法学院
出处 《法律与伦理》 2021年第1期190-209,共20页 Law and Ethics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制度激励视角下的法官职业伦理研究”(项目编号:19BFX015)。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24

  • 1孙长永.审判中心主义及其对刑事程序的影响[J].现代法学,1999,21(4):93-97. 被引量:175
  • 2陈瑞华.案卷笔录中心主义——对中国刑事审判方式的重新考察[J].法学研究,2006,28(4):63-79. 被引量:281
  • 3[美]弗洛伊德·菲尼,[德]约阿希姆·赫尔曼、岳札玲著.《一个案例两种制度:美德刑事司法比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298页. 被引量:3
  • 4[德]克劳思·罗科信 吴丽琪译.《刑事诉讼法》[M].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68-69页. 被引量:83
  • 5[德]托马斯·魏根特 岳礼玲 温小洁.《德国刑事诉讼程序》[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被引量:75
  • 6[美]诺曼·M·嘉兰、吉尔伯特·B·斯迖克.《执法人员刑事证据教程》,但彦铮、马克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第226页. 被引量:1
  • 7《德国刑事诉讼法典》,李昌珂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0—254条,页103—104. 被引量:1
  • 8[德]约阿希姆·赫尔曼:“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译本引言”,《德国刑事诉讼法典》,李昌珂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页1以下. 被引量:1
  • 9[美]赫伯特·L·帕克:“刑事诉讼的两个模式”,梁根林译,载[美]虞平、郭志媛编译:《争鸣与思辨——刑事诉讼模式经典论文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页10以下. 被引量:1
  • 10段文:“厘清公、检、法责任,从源头治理冤假错案”,载《凤凰周刊》2015年第9期. 被引量:1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