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教养分离:晚清学校“膏火”制度革废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3

Abolishment of Subsidy-Scholarship for Students in Late Qing China: A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膏火"制度设立于清代雍正时期,目的在于辅助学校教学与推行考课教育。晚清时期,一方面,科举人口激增导致考生获取"膏火"的难度加大,冒卷、枪替、送条等舞弊现象在考课中频频出现;另一方面,"膏火"对教育资金的分散,也对学堂的推广形成制约。这使得原本用来辅助教育的"膏火"制度,转而成为败坏学风、阻碍新式教育发展的诱因。从光绪初年开始,此项制度先后经历由修补到改革,再到裁撤的过程。甲午战争前,主要通过加增课额、报名填册、考后覆试等手段减少"膏火"发放过程中的漏洞;甲午战争后至停科举前,则通过停发津贴、保留奖赏或提供膳食等方式来打破学生对"膏火"的依赖;科举制度废除后,新式学堂教育全面取代传统学校教育,"膏火"制度也随之终结。"膏火"制度的裁废,是近代社会新旧转型过程中国家对教育的定位由"端士习"演变为"开民智"的必然结果。
作者 宗尧 邓洪波 Zong Yao;Deng Hongbo
出处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0-72,共13页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基金 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书院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5ZDB036。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二级参考文献84

共引文献1

同被引文献79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