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显示[1],全球每年大概有550万人因为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而死亡,显然其已经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根据流行病相关研究显示[2],死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有30%~50%是因颅外段的颈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狭窄引起的。现在虽然可以通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或颈动脉支架成型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治疗颅外段颈AS狭窄,然而这些只能起到缓解作用,不能彻底根除。在我国,很多的患者都是在发生缺血性脑卒后才做的CEA或CAS手术,还有些患者都没来得及做就失去了生命。怎么样能够在早期发现,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前进行防治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就需要对颈AS狭窄的机制作研究。AS的“感染学说”近期在医学界备受瞩目,有诸多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和患者感染一些微生物有关,如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肺炎衣原体及人巨细胞病毒等[3]。医学界普遍认为,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两个细胞因子和AS关系紧密,其中hsCRP被认为是患者体内炎症反应与AS发展的重要因子[4]。AS是种对不同部位血管产生影响的疾病,颈AS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发病机制一样,在病理和形态学的变化上有紧密联系[5]。因此,本文通过对182例Hp感染CHD患者进行研究,过对其血生化指标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水平检测来分析Hp感染和CHD患者及AS的关系。
出处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23期3285-3287,共3页
Shanxi Medical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