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传播作为人类认知的主观交互行为,被赋予了显著的技术性色彩,通过复制、模仿、延伸的方式完成了人的外在表征与潜在思想的异质复现,完成了从机械运作到意向选择的过渡。此外,人的“代具性”缺陷为技术的“延异”提供了前提。现代信息技术将人类基因重新编码,消解了人体的“实在”意义,“数字人”孕育而生。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的传播逻辑,实现了传播主体、内容、途径、受众等方面的转向;社会秩序与社会关系朝向更加复杂的方向演变,触发了新一轮技术伦理争议。因此,从“反脆弱”的视角考察技术风险的“不确定性”,成为当今传播伦理研究的重要议题。
出处
《现代视听》
2021年第9期36-40,共5页
Modern Audio-Video Arts
基金
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涉民族因素的网络舆情演化及引导研究”(项目编号:2021-GMC-00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资助项目“重大突发事件中社交影像舆论的风险生成及治理研究”(项目编号:SWU210933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