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这篇译文是论文集《抽象的图像学:非具象图像与现代世界》的导言,作者克罗地亚学者克莱希莫·普加尔(Kresimir Purgar),是斯特罗斯迈尔大学艺术与文化学院教授。作为艺术史和视觉文化学者,普加尔专注于视觉图像问题,尤其是以W.J.T.米歇尔为代表的当代图像学理论。近年普加尔已出版数部相关专著和文集,除《抽象的图像学》(2021)外,其主要英文著述还有《图像研究手册》(2021)、《图像呈现:再现之后的图像理论》(2019)、《W.J.T.米歇尔图像理论:活的图像》(2016)等。所谓图像,通常是指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感官来感受的具体的客体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非人物形象。与此相应,关于抽象图像的一大争论,是抽象图像里究竟有没有作为客体形象的图像问题。普加尔认为,这一问题的答案首先在于制作抽象图像的动机。作者反思艺术史和艺术理论,指出抽象化的动机在于情感、心理、思想的需要,因此,抽象图像里不必有客体形象,即"无所有",或称视觉信息不在场。但是,这仅是外在的可见信息不在场,而不可见的内在信息仍然在场,这便是抽象图像所蕴含的意义,即符号的所指。有些学者为了强调所指的在场,执意要在抽象图像中读出具象的客体之形,例如在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的绘画中读出不可见、不存在的客体形象。对此,我们需要改变思维方式,承认没有具象之形、没有客体图像的抽象图像,即"新图像"。对新图像来说,其要义是符号学的,即本文作者提出的问题:什么样的符码才是有意义的符码?答案涉及符号意指的进程,也就是从能指到所指的步步推进。若推进到了所指的含义,便有意义,即抽象图像的所指意义。以抽象表现主义的波洛克和罗斯科为例,其画中只有纯粹的色彩和笔痕,并无任何具体的客体形象,其图像并无直接所指。既然抽象化的动机不是再现外�
出处
《世界美术》
2021年第2期2-10,共9页
World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