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安徽省沿江平原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区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农业碳足迹理论及方法,分析课题研究集成的2种双季稻栽培体系创新模式与当地传统对照模式的碳足迹。结果表明,创新模式1单位面积碳足迹(早+晚双机播)为2376.32kg(CO2-eq)/hm^(2),创新模式2(早+晚双抛)为2505.58kg(CO2-eq)/hm^(2),对照模式(早直播+晚抛)为3398.29kg(CO2-eq)/hm^(2);3种模式内晚稻单位面积碳足迹高于早稻,化肥和电力对总单位面积碳足迹贡献排前位,农药对单位面积碳足迹贡献最小;在单位面积产量碳足迹方面,2种创新模式低于对照模式,创新模式1(早+晚双机播)单位产量碳足迹为201.26×10^(-3) kg(CO2-eq)/kg,创新模式2(早+晚双抛)单位产量碳足迹为211.90×10^(-3)kg(CO2-eq)/kg,对照模式(早直播+晚抛)单位产量碳足迹为317.22×10^(-3)kg(CO2-eq)/kg。
出处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1-95,共5页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18YFD0300907)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团队项目(编号:2020YL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