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长江中下游安徽地区部分小麦品种(品系)穗发芽抗性分析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针对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穗发芽发生频繁,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的现实,选育并推广抗穗发芽小麦品种至关重要。为给长江中下游地区选育及推广抗穗发芽小麦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整穗发芽法,对长江中下游安徽地区的39份小麦推广品种和31份选育品系及1份对照进行了穗发芽抗性分析。结果表明,目前长江中下游推广的品种(品系)整体穗发芽抗性较好,穗发芽抗性品种(品系)较多,但不同材料间仍有显著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及对各品种(品系)的相对穗发芽指数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明麦133’‘WXZ1541’‘隆垦麦1号’‘扬麦16’‘扬麦24’‘扬辐麦6号’‘扬辐麦7号’‘华麦1028’‘扬麦15’‘农麦126’‘扬麦28’‘浩麦1号’‘WXZ1547*F’‘皖西麦0638’‘WXZ1529’‘苏隆128’‘WXZ1532’‘镇麦9号’等共18份材料的抗穗发芽能力较强;而‘WXZ1504’‘WXZ1315’‘镇麦12’‘亿麦9号’‘WXZ1508*F’‘罗麦10号’‘WXZ1221’‘扬麦25’‘WXZ1224-4’及‘扬麦13’‘轮选22’‘轮选27’等材料的抗穗发芽能力较弱,易发生穗发芽。
出处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第1期56-61,共6页
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3)。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二级参考文献50

共引文献12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