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83年,Sjaastad等[1]在世界头痛大会首次提出颈源性头痛的概念。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是病人单侧颈椎引起头部疼痛的常见诊断,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继发性头痛之一[2,3]。现代生活方式中低头伏案工作时间越来越长,使得肌肉持续收缩以维持姿势,从而使肌肉供血减少,继发肌痉挛,韧带、肌筋膜发生损伤。其中颈部肌肉群往往首先受损,因此,现代人的CEH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低龄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在一般人群的发病率在0.7%~4.1%,慢性头痛的病人约有15%~20%可能是CEH。甚至有报道称,CEH在普通人群的发病率高达34%[4]。目前临床上CEH的治疗方法广泛而多样,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法治疗、经皮神经电刺激、脉冲射频和手术等[5~7]。在考虑麻醉阻滞治疗之前,大多数病人倾向于选择非侵入性治疗方法,包括物理和手动治疗,和各种药物试验[2,8~10]。然而临床上缺乏长期随访的研究及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来评价这些方法的疗效。
出处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81-384,共4页
Chinese Journal of Pain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