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为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导致的周围性面肌瘫痪。本病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面部神经的自身免疫反应及营养血管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从而出现面肌瘫痪。早期病理变化为面神经水肿、脱髓鞘,甚至诱发轴索变性[1]。神经受损程度与炎性反应持续时间、水肿程度成正比,若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易延误病情,导致病程延长、病情加重,甚至产生口角歪斜、大小眼、面肌痉挛等严重后遗症,影响患者生活,给患者带来巨大心理压力。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通过皮质类固醇、B族维生素、抗病毒药物等,以期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水肿、促进功能恢复,但是疗效不尽如人意。近年来,针灸疗法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得到广泛应用[2-4]。本研究根据面部解剖结构与生物力学特点,采用针刺配合透刺治疗本病,探讨不同针刺手法对周围性面瘫临床症状和免疫学指标的影响,以期为该疗法的推广提供临床证据,现报道如下。
出处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20年第3期180-182,共3页
Research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