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疑难动词“揕”的训诂及其释义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疑难动词的训诂和释义一直都是词义研究的难点,训诂是释义的基础,而释义又是教学的基础。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古文教学,甚至中学古文教学难免就要面对这些疑难词语。如高中语文课本及其教学参考书均将《史记》荆轲刺秦王中的“揕”解释为“刺”,这就大大偏离了《史记》原著的意思。虽然对于“揕”字,古代韵书早有训释,如《广韵·沁韵》:“揕,拟击。《史记》:‘右手揕其胸’。”(周祖谟1960)《集韵·沁韵》:“揕,知鸩切,击也。一曰刺也。《史记》:‘匕首揕之。’”“揕”在《集韵》的其他地方出现过,如《集韵·寝韵》:“戡、揕,刺也,或从手,陟甚切。”《康熙字典》汇集了前代韵书对“揕”的解释,但是认为知鸩切的“揕(zhèn)”为“拟击”义,而认为读音为知林切的“揕(zhēn)”和陟甚切的“zhěn”为“刺”义。
作者 胡丽珍
出处 《辞书研究》 2020年第1期115-120,共6页 Lexicographical Studies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构式语法视阈下常用单音节动词语义的历史演变研究(项目编号15BYY142)”的部分成果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