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据WHO估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0%〔1〕,而我国HCV的感染率约为3.2%〔2-5〕,略高于全球。由于丙型肝炎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而目前又没有预防HCV感染的疫苗,所以需尽早诊断和治疗〔6〕。由于输血作为HC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国家规定各采供血机构将HCV作为献血者筛查的必检项目,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病毒核酸检测。前者检测血清中HCV抗体,后者检测HCV RNA〔7-8〕。血站运用ELISA方法进行抗-HCV检测时,由于不同检测试剂之间存在检测性能的差异,所以对于检测结果呈强反应性标本及明显阴性的标本检测结果符合性较好,但对一些跟临界值结果接近的检测标本(即“灰区”标本),目前实验室ELISA法很难对结果真伪做出准确的判断。
作者
陈善华
朱丽莉
吕素梅
CHEN Shanhua;ZHU Lili;LV Sumei
出处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
CAS
2019年第5期807-809,共3页
Journal of Clinical Hematology(Blood Transfusion & Laboratory Medicine)
关键词
抗-HCV
灰区
酶联免疫
RIBA试验
核酸检测
anti-HCV
ash regio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RIBA assay
nucleic acid det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