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形态展示、异质经验与意义嫁接:民俗美学资源的三种舞蹈艺术实践——由《沉香》系列谈起 被引量:3

Form Display,Heterogeneous Experience and Meaning Grafting:Three Kinds of Dance Art Practice of Folklore Aesthetic Resources——Going in through the Series Works of Chen Xiang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民俗作为一种美学资源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2003年联合国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逐渐开展并日益蓬勃。作为以民俗为美学资源的当代舞蹈艺术实践,"中国民族民间舞"有其代表性。本文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主持的"民族传统乐舞集"项目的成果一一《沉香》系列为案例,探讨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一种以民俗美学资源为基础的舞蹈艺术实践所应承担的独特功能及其社会意义。
作者 闫桢桢 Yan Zhenzhen
出处 《艺术评论》 CSSCI 2019年第6期105-115,F0004,共12页 Arts Criticism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3

  • 1.《民族艺术》[A].李心峰.《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随想”》[C].,2002年,1期.. 被引量:1
  • 2王建民.《文化人类学概论》,教学讲义[M].中央民族大学,.第23页. 被引量:1
  • 3.《民族艺术》[A].傅谨.《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C].,2001年,4期.14-15页.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