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传统机械化旱地耕作与保护性耕作
被引量:9
The survey of traditional mechanized dry land cultivation and protective cultivation
出处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2-13,共2页
Tractor & Farm Transporter
参考文献1
-
1宋树友等.旱地农业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130
-
1孙星,刘勤,王德建,张斌.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J].土壤,2007,39(5):782-786. 被引量:149
-
2杨为芳.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推广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J].广西农学报,2004,19(3):33-36. 被引量:1
-
3翟通毅.山西省发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农业的报告[J].农机推广,2001(2):4-5. 被引量:4
-
4何毅.农作物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7):56-57. 被引量:11
-
5洪春来,魏幼璋,黄锦法,王润屹,杨肖娥.秸秆全量直接还田对土壤肥力及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2003,29(6):627-633. 被引量:126
-
6刘长跃.秸秆还田的利与弊[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21(5):37-38. 被引量:30
-
7胡学爱,谢明逸,林昌明.秸秆覆盖栽培玉米的增产效果及其环保效益[J].四川农业科技,2004(11):12-13. 被引量:2
-
8张国忠,黄海东.秸秆综合利用研究发展及展望[J].湖北农机化,2004(6):24-25. 被引量:5
-
9张海林,高旺盛,陈阜,朱文珊.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16-20. 被引量:282
-
10赵子俊,林忠敏,牛荣山.旱地玉米免耕秸秆覆盖条件下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1994,22(3):37-40. 被引量:13
引证文献9
-
1严洁,邓良基,黄剑,赖雪梅.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 促进四川农业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5,27(2):40-42. 被引量:1
-
2严洁,邓良基,黄剑.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机化,2005(2):31-34. 被引量:71
-
3陈丽楠,张伟,翟瑞常.不同耕作方式对北方寒地土壤温度的影响[J].农机化研究,2008,30(1):145-147. 被引量:7
-
4吴礼民.机械化秸秆还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现代农业科技,2008(21):213-213. 被引量:6
-
5谢红梅.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1965-1967. 被引量:14
-
6丁恩俊,谢德体.基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三峡库区保护性耕作技术[J].农机化研究,2009,31(8):1-5. 被引量:5
-
7杨丽,刘文,兰韬,李慧媛,柴小粉.我国秸秆还田技术与标准的现状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7,29(21):12-17. 被引量:13
-
8杨贺菲,赵静,张旭.免耕和稻草覆盖对红壤旱地土壤物理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8,30(10):45-49. 被引量:6
-
9申屠留芳,刘涵,吴旋,孙星钊.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及装备研究现状与展望[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15):1-6.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128
-
1罗敏,谭秋生,罗川,徐广,任星宇,邓才富.覆盖措施对连作半夏琥珀酸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20,0(1):66-68. 被引量:3
-
2王晓亮,何晓菲.地表覆盖年限对国槐土壤环境和肥力的影响[J].林业和草原机械,2020(6):44-47.
-
3申丽娟,丁恩俊,谢德体.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体系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2,34(9):223-226. 被引量:7
-
4张祥彩,李洪文,何进,王庆杰,郑智旗,荆鹏.耕作方式对华北一年两熟区土壤及作物特性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3,44(S1):77-82. 被引量:31
-
5丁飞,张祖兴,蔡阿兴,胡续礼,姜小三,潘剑君.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中土壤厚度参考指标适用性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7):343-346. 被引量:4
-
6彭文英.免耕措施对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7,38(2):379-383. 被引量:68
-
7鲁向晖,隋艳艳,王飞,穆兴民.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田环境的影响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3):66-72. 被引量:48
-
8马林,刘建喜,陈乐梅,石书兵,侯东升,黄爱军.不同耕作方式对春小麦花后叶面积及产量影响[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8,31(2):22-24. 被引量:8
-
9马林,孟凡德,石书兵,刘翠娥,郭飞,朱军,毛吉贤.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肥力的动态变化[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8,43(2):100-104. 被引量:15
-
10李爱宗,张仁陟,王晶.耕作方式对黄绵土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8,39(3):480-484. 被引量:24
-
1周卫学,魏党振,等.超高产小麦的镇压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2002(12):7-7.
-
2梁宇堂,张春平.太和县全方位深松技术的应用与推广[J].现代农业科技,2007(24):140-140.
-
3谷谒白,刘向阳.全方位深松技术及其应用(三)[J].农村机械化,1998(9):38-39.
-
4秦翠连,吴尚清.全方位深松技术试验[J].山西农业科学,2003,31(4):52-53. 被引量:2
-
5贾艳.浅析全方位机械深松技术的推广和应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13):77-78. 被引量:4
-
6王建功,孟养荣.大力推广全方位深松技术 营造土壤水库[J].农机推广,1998(2):15-15. 被引量:2
-
7马玉宝,薄万闯,苏珊娜,孙淑娟.推广全方位深松技术 推进玉米机械化生产[J].当代农机,2007(8):53-54.
-
8李文敏.值得大力推广的苗带重镇压技术[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1(2):114-114. 被引量:1
-
9吕冬花,杨晓杰,秦兆霞,张秋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在牙克石地区农业生产中的作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4,27(B12):180-181.
-
10赵红岩,郑贵圆,朱彦霞,于朝波.为土地不“吃”水开良方——着力推广全方位深松技术[J].当代农机,2008(1):5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