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文化展示”中的传承人: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被引量:7

The Tradition Bearer in “Cultual Presentation”:Thoughts based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afeguarding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从现代意义的民俗学兴起之时,“俗”的关注超越“民”,即使关注民众亦更多是群体意义而言,并未突出“传承的个体”。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学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对民间文艺改造中,关注到了“民间艺人”,但其以“革命”为旨归;1949年以后对于民间艺人的重视在80年代民俗学迅猛发展中并未沿承。21世纪初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传承人”研究日渐兴盛。但传承人不再仅仅是学者视阈或地域文化的“自然”传承者,他们需要进入国家认定体系,在“文化展示”中作为文化承载者对其所传承文化进行“阐释”“推广”。文章通过“敛巧饭”这一民俗类非遗项目和布洛陀史诗、盘瓠神话叙事等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类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论述,进一步探索在民俗类非遗项目中传承人的意义与仪式舞台化展演中的文化承载者“他者化”境遇,以及非遗传承人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文化多样性”、地方性知识之“情感阐释”等的影响。
作者 毛巧晖 Mao Qiaohui
出处 《民间文化论坛》 2019年第4期85-93,共9页 Folk Culture Forum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17ZDA161)阶段性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民族文学研究所重点学科·中国神话学”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25

  • 1蔡翔.主体性的衰落[J].文艺争鸣,1994(6):52-59. 被引量:17
  • 2黄宗智.《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见《中国乡村研究》第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92页. 被引量:6
  • 3吕新雨、[加]赵月枝.《中国的现代性、大众传媒与公共性的重构》,"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1949-2009:共和国的媒介、媒介中的共和国会议发言稿,2009年12月. 被引量:4
  • 4贺雪峰.《农村价值体系严重荒漠化》,《环球时报》2014年6月24日. 被引量:1
  • 5王绍光,潘毅,潘维,贺雪峰,强世功,张静,单世联,刘昶,白钢,卢晖临,谢遐龄,舒炜,赵晓力,麻国庆,何明,郑英.共和国六十年:回顾与展望[J].开放时代,2008(1):5-41. 被引量:17
  • 6莫里斯·迈斯纳(MauriceMeisner):《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杜蒲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47页. 被引量:1
  • 7孙晓忠:《改造说书人-1944年延安的乡村文化实践》,载罗小茗(主编):《制造"国民":1950-1970年代的日常生活与文艺实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90页. 被引量:1
  • 8《陕西省民间职业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表演团体及艺人登记工作实施方案》,西安:陕西省档案馆藏,全宗号232,目录号1,永久,案卷号177. 被引量:1
  • 9《关于民间职业剧团登记工作的补充通知》,西安:陕西省档案馆藏,全宗号232,目录号1,永久,案卷号32. 被引量:1
  • 10《关于对民间职业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艺术表演团体、班、社及艺人进行登记和加强领导的指示》,西安:陕西省档案馆藏,全宗号232,目录号1,永久,案卷号177. 被引量:1

共引文献157

同被引文献200

引证文献7

二级引证文献1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