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任何一种话语系统,尤其在长期通行使用之后,会形成阅读与写作的舒适区,作者和读者都会在无意识中默认这种隐形权威的作用,即便因为重复而致的审美疲劳令人有反抗与挑战的企图,也容易在习而不察的守成中落入安逸的陷阱,“已知”的诱惑就是这样发生的。文学从喻世、新民的功能进化,到确立主体性、制造私人声音的目标普及,始终都在一个制高点上源源不断地发布、编织各式各样的讯息和故事,或许人物、事件、时空在排列与组合上有所不同,却不曾跳离制高点上的无所不知。一旦已知的东西太多,文学就被填充得实沉,无法带来发现的快感,这就从根柢上抽掉了创作的原动力。扭转“已知”写作的惯性,需要文学回到一种“有限”的自我认识,无论是对于艺术符号本身的阐释,还是文本结构的勾连与组织,包括作家与写作对象之间的关系重建,都在放弃全知全能的担当中才可能孕育新见。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67,共9页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