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蚊细胞融合病毒研究进展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mosquito cell fusion virus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细胞融合病毒最早由Stollar和Thomas和在埃及伊蚊细胞系(源自Peleg的蚊子胚胎)当中发现^[1]。他们将埃及伊蚊细胞的培养液低速离心,然后在上清液加入未稀释的白纹伊蚊单层细胞液。在室温孵育60分钟后,去除残留白纹伊蚊细胞液,培养液继续在28℃环境下用MM培养基培养。当细胞融合已经变得充分(约72小时后),低速离心培养液,获得的上清液即为细胞融合病毒的病毒液。通过梯度沉降速率实验对比Sindbis病毒^[2]发现,细胞融合病毒类似B类披膜病毒。经过脱氧胆酸盐和乙醚处理的细胞融合病毒在感染白纹伊蚊细胞后的细胞病变效应消失,提示细胞融合病毒具有包膜必需的脂类物质。在细胞融合病毒感染白纹伊蚊细胞后60小时,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到76小时后90%以上的细胞出现CPE。通过观察细胞融合病毒的生长曲线,发现其在12小时之内有一段潜伏期类似B类披膜病毒,而通过电镜观察到病毒颗粒大小约为50nm,与B类披膜病毒类似^[3]。
出处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18年第2期88-90,共3页 Electronic Journal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22025,81661148054)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