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我国特色的“供给侧”改革实践与深化探析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的两端,供求关系是基本的经济关系,从供给还是需求角度,或者说注重从"供给侧"还是"需求侧"的各个方面对于经济的影响,其实都是基于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不同特点而运用的不同方法和手段,其主要目的之一都是为了实现供求平衡、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如此,"供给侧"改革也是如此。与欧美"供给侧"改革相比,我国特色的"供给侧"改革实际上从"改革开放"就开始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特色的"供给侧"改革实践的深化。
作者 刘祖春
出处 《决策与信息》 2016年第28期40-48,共9页 Decision & Inform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17

  • 1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44页. 被引量:20
  • 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科学技术》,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第29页. 被引量:5
  • 3《近三成次新股中报变脸(热点透视)》,载《国际金融报》2012年9月3日. 被引量:1
  • 4贾康.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必须注重理性的“供给管理”.热点与对策--财政研究报告2009-201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被引量:2
  • 5贾康,苏京春.财政分配"三元悖论"制约及其缓解思路分析.收入分配与政策优化、制度变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被引量:2
  • 6李万寿等.课题报告:我国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问题研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2011. 被引量:2
  • 7沈建光,姚余栋.消费率反转契机.财经,2011(30). 被引量:3
  • 8姚余栋,付竞卉.确定可持续性资产价格:清华规则.比较,2012(62). 被引量:2
  • 9IMF“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WEODatabase2012年10月版本). 被引量:1
  • 10李稻葵.滞胀风险呼唤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学派[J].新财富,2008(8):42-44. 被引量:1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