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按照"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根据我校办学特色和理念,构建校企协同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工作室制+企业实体项目融合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
李孟歆
栾方军
张颖
侯静
机构地区
沈阳建筑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37期45-46,共2页
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
基金
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6-276]
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课题[pjhyyb15086]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课题[201504]
关键词
校企协同创新
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
分类号
G646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2
1
宋茜.
国外大学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对我国的启示[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133-136.
被引量:6
2
杨种学,刘维周.
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J]
.计算机教育,2013(21):95-99.
被引量:9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唐迅.
陶行知现代教育思想命题新探[J]
.教育研究,1999,20(11):58-62.
被引量:23
2
郑笑还.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与未来[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8):44-45.
被引量:6
3
王强.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1):381-383.
被引量:19
4
吕明娥,刘俊学.
高等教育服务过程中大学生的角色分析[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22(3):20-22.
被引量:8
5
卢进南.
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6):98-102.
被引量:21
6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网,2011-04-25.
被引量:348
7
理查德·莱特.穿过金色阳光的哈佛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被引量:9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育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2-4-21.
被引量:1
9
陈澍.
英美国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9(1):89-93.
被引量:27
10
韩宝志.
构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加快工程教育改革步伐——访天津大学校长龚克[J]
.中国高等教育,2010(8):12-14.
被引量:16
共引文献
13
1
李中捷,刘天博,金闪.
新工科背景下区块链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探讨[J]
.科教导刊,2019,0(35):98-100.
被引量:6
2
丛惠媛.
校企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5):265-267.
被引量:7
3
李静.
以陶行知理论撑起高效课堂[J]
.考试周刊,2015,0(56):109-110.
4
罗怡,甘贵生.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理工科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0):148-149.
被引量:6
5
廖宸.
协同创新视域下职业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发展初探[J]
.现代职业教育,2016,0(16):100-101.
6
罗怡,甘贵生.
工科院校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
.中国冶金教育,2016,21(1):22-23.
被引量:7
7
赵俊生,苏依拉.
构建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7,0(23):155-156.
被引量:2
8
蔡莉.
关于加快建设校企协同创新城市联盟的思考[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10-111.
被引量:2
9
周艳聪.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实践教学探讨[J]
.软件工程,2019,22(5):60-62.
被引量:8
10
韩镇.
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8):13-14.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8
1
刘耀东,孟菊香.
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
.中国大学教学,2018(3):71-74.
被引量:22
2
李周男,高占凤,徐红.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建设的框架及其融合[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20(2):9-14.
被引量:17
3
周利娟,黄继光,刘宏斌,徐汉虹.
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诺普信班”为例[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20(4):1-4.
被引量:5
4
尹苗苗.
校企合作培养协同创新人才[J]
.文教资料,2018(19):133-134.
被引量:2
5
杜伟,李冰.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6(3):167-169.
被引量:6
6
唐杰.
校企协同背景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探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5):156-160.
被引量:5
7
刘超,户艳领,陈明宇.
多维协同平台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20(6):21-25.
被引量:4
8
户艳领,刘超,李赛.
基于多维协同平台项目实践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20(6):55-59.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
1
王军超,李跃男.
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现实困境及突破逻辑——以新工科为例[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6):86-90.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3
1
邓宗强.
新工科视域下校局、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造纸装备及材料,2022,51(10):237-240.
被引量:1
2
邓义群,齐亮,蒋鸿辉,梁彤祥,汪航,杨斌.
面向稀土产业链的“校政企协”多主体育人模式研究--以江西理工大学稀土产业学院为例[J]
.高教学刊,2023,9(3):44-47.
被引量:2
3
邵桂芳,杨帆,王颖,刘暾东,文玉华.
多维驱动下“三位一体”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协同聚力培养[J]
.高教学刊,2024,10(1):47-50.
被引量:6
1
杜占元:准确把握“2011计划”的总体要求[J]
.中国高校科技,2012(4):79-79.
被引量:1
2
季青春,考宏涛.
基于“协同创新”模式大学生新型培养体系的构建[J]
.中国电力教育,2013(10):35-36.
被引量:7
3
孙萍.
论协同创新与高校创业教育[J]
.统计与管理,2015,0(6):87-89.
被引量:1
4
靳晓娜,赵海涛,潘建玲,尹健伟,白立强.
基于产学研协同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劳动保障世界,2015(7X).
5
王安国.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
.中国地质教育,2012,21(4):40-43.
被引量:26
6
解丽萍,吴鹏,周扬,魏立国.
基于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创新模式探讨[J]
.广东化工,2016,43(13):280-281.
被引量:5
7
朱永祥.
协同创新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机制的研究[J]
.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40):43-44.
被引量:10
8
杜鑫,李文星.
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教育与职业,2013(26):165-166.
被引量:4
9
夏艳娟.
机械类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
.今日科苑,2008(2):260-260.
被引量:2
10
神显豪,李亚娟.
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地方工科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15(5):164-165.
被引量:1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 第3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