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佛教唯识思想与儒家心学本体论 被引量:3

下载PDF
导出
作者 吴学国
机构地区 南开大学哲学系
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2期111-117,共7页 Social Sciences of Beijing
基金 中流文教基金会资助 喜马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资助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382.
  • 2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 中国哲学问题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614.
  • 3《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1册,第61页下。 被引量:2
  • 4见玄奘译《唯识三十颂》;及霍韬晦《安慧三十唯识论原典译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第7页。 被引量:1
  • 5对唯识学的这种诠释方式,在中国佛教传统中一直居主导地位,近世熊十力先生迳以儒家的“体”、“用”释“心”、”性”,因而心性分别变为体用一元,也是这一传统的延续。 被引量:1
  • 6魏译《楞伽经·佛性品》:“阿赖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 被引量:1
  • 7梁译《大乘起信论》:“依一心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唯一真心,无所不遍。” 被引量:1
  • 8《转识论》:“立唯识乃一往遣境留心:卒终为论,遣境为欲空心,是其正意。是故境、识俱泯。是其义成。此境、识俱泯,即是实性;实性即是阿摩罗识。亦可卒终为论,是摩罗识也。” 被引量:1
  • 9吕澄著..吕澄佛学论著选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1.
  • 10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74.

共引文献1

同被引文献30

二级引证文献1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