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简论文学翻译中的隐喻研究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20多年的隐喻研究,早已摆脱传统修辞学的窠臼。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以其形象鲜明之特点,体现了作者爱憎、褒贬等主观评价,并成功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个性形象。隐喻学研究在翻译学中的融入,对原文本的解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力作用。本文就文学翻译中,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中的认知隐喻方式,尝试以浅析。
作者
耿维峰
机构地区
东北电力大学
出处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2年第10期140-141,共2页
关键词
文学翻译
隐喻
认知方式
分类号
I046 [文学—文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5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78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武柏珍,沈荃柳.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81-85.
被引量:5
2
王斌.
概念整合与翻译[J]
.中国翻译,2001,22(3):17-20.
被引量:128
3
王斌.
隐喻系统的整合翻译[J]
.中国翻译,2002,23(2):24-28.
被引量:65
4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47.
被引量:1
5
吴可.
中西隐喻文化及文学翻译的隐喻存在[J]
.江西社会科学,2006,26(10):183-186.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95
1
王斌,周鲲.
拟象与隐喻[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1):66-69.
被引量:1
2
徐莉娜.
隐喻语的翻译[J]
.中国翻译,1999(4):22-25.
被引量:29
3
孙梅琳.
英语科技文章中的认知性隐喻及其翻译[J]
.上海翻译,1996(4):8-10.
被引量:6
4
王斌.
概念整合与翻译[J]
.中国翻译,2001,22(3):17-20.
被引量:128
5
王斌.
映射及其认知运作[J]
.外语研究,2001,18(3):36-40.
被引量:19
6
王斌.
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J]
.中国翻译,2000(4):13-16.
被引量:138
7
李向勤,朱和平.
翻译中的隐喻性认知解读[J]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22-25.
被引量:6
8
陈道明.
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40-43.
被引量:78
9
王斌.
隐喻系统的整合翻译[J]
.中国翻译,2002,23(2):24-28.
被引量:65
10
王斌.
交织与隐喻的比较研究[J]
.外语学刊,2001(1):48-53.
被引量:36
共引文献
178
1
丁依人.
韩中翻译中隐喻的认知翻译策略——以韩国总统文在寅2019年涉及东盟与中日韩(10+3)国家的公开演讲为中心[J]
.亚非研究,2021(1):38-53.
2
王启辰.
批评隐喻分析视角下的超学科隐喻翻译研究路径探索[J]
.话语研究论丛,2023(2):131-147.
3
袁圆,屠国元.
朱自清散文意象翻译的认知诗学探究[J]
.外语研究,2021,38(2):90-94.
被引量:10
4
徐建龙.
翻译中的意义选择[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98-101.
被引量:3
5
林艳.
在整合网络中探析标题双关语的汉译[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58-160.
6
张小华.
解构主义视角下诗歌的翻译——以唐诗《夜雨寄北》翻译为例[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08-110.
被引量:1
7
宋畅.
从概念整合看翻译的实现[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325-326.
8
周世清,孙毅.
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中隐喻机制的翻译策略探讨——以《围城》为基点[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2):90-94.
被引量:5
9
朱音尔.
基于概念整合,追求地道译文[J]
.上海翻译,2013(3):39-41.
被引量:5
10
张明.
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的《布洛陀经诗》英译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8):30-32.
1
高梦尧.
尤金·奥尼尔女性主义意识初探[J]
.大观周刊,2011(18):184-184.
2
韩玲.
归来吧,真正的人!──对《玩偶之家》主题的再审视[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5):53-58.
被引量:1
3
陈子曦.
陈子曦三行体诗[J]
.朔方,1989(11):30-30.
4
梁小斌.
重建隐喻大同[J]
.书城,2004,0(12):69-69.
5
曾思艺.
爱情诗艺术手法的创新--试论阿赫玛托娃的早期诗歌[J]
.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3(4):50-54.
6
刘瑛.
爱恨痴缠的前世今生——论李碧华小说中的宿命观[J]
.当代文坛,2004(3):105-107.
被引量:6
7
杜云云.
诗的自然主义隐喻——评斯蒂芬·克莱恩诗歌《在沙漠里》[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8):138-139.
被引量:1
8
赵惠霞.
论隐喻思维在文学中的表现[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27(11):99-102.
被引量:1
9
叶橹.
隐喻的方式[J]
.诗刊,1996,0(4):62-63.
10
陈建芳.
探寻真理的隐喻文本——论王安忆系列情爱小说代表作[J]
.东南传播,2007(6):102-103.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2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