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反思电影《喜福会》对中国形象的描述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尝试结合萨义德的东方学批判与比较文学形象学考察王颖电影《喜福会》对中国形象的描述,认为电影《喜福会》对中国形象的描述是一种简化与类型化,它与东方学对中国形象的描述基本是一致的。本文进而认为,通过对中国形象的描述,影片体现了导演王颖对美国文化优越性的认同。
作者
黄佳锐
机构地区
暨南大学
出处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2年第1期218-220,共3页
关键词
《喜福会》
东方学
中国形象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7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
1
(英)约·罗伯茨(J.A.G.Roberts)编著,蒋重跃,刘林海译..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231.
2
鲁迅著..鲁迅全集 第1卷 热风 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70.
同被引文献
7
1
郭卫民.
不同文化,一样情深——电影《喜福会》母女关系主题探讨[J]
.电影文学,2007(17):45-46.
被引量:1
2
白姣.
《喜福会》中“可食”婚姻的解读[J]
.芒种,2012(18):157-158.
被引量:2
3
张子清.
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J]
.外国文学评论,2000(1):93-103.
被引量:87
4
王维蓉.
《喜福会》的母女冲突与融合——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视角[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3):87-91.
被引量:15
5
高洁,赵慧芳.
伤痛中的觉醒——试论电影《喜福会》中的女性自我认同[J]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27(1):79-81.
被引量:3
6
代小兵.
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国形象研究分析[J]
.山花(下半月),2014,0(8):159-160.
被引量:3
7
周建华.
改编中的意象移植——以小说《喜福会》的电影改编为例(英文)[J]
.海外英语,2012(10X):213-215.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3
1
闫诣博.
电影《喜福会》的文化冲突主题解读[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0(4Z):113-114.
2
孙楠楠.
亚裔美国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自我矮化[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7X):3-4.
3
贾继南.
从谭恩美小说看中美教育观念的差异[J]
.语文建设,2015(8Z):56-57.
1
马笑清,李萌.
遥远的他者,故乡的误读——从东方学视角解析电影《喜福会》的中国形象[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8):285-286.
2
杨赛菲.
对电影《喜福会》中丑化的中国形象浅析[J]
.青春岁月,2015,0(17).
3
文静.
浅析电影《喜福会》中的女权主义思想[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32(3):76-77.
4
已非.
无论镜头扫向哪里,历史始终在场——读《东方照相记——近代以来西方重要摄影家在中国》[J]
.中国摄影家,2016,0(5):14-15.
5
刘思思.
试论电影改编技巧与艺术特征——以小说《喜福会》为例[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88-89.
被引量:1
6
高丽,韩梅.
从教育方式看中美文化差异——观电影《喜福会》有感[J]
.电影文学,2009(7):156-157.
被引量:2
7
李卉.
外国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分析[J]
.改革与开放,2010(9X):188-189.
被引量:7
8
李志萍.
电影《喜福会》的经济言说策略[J]
.电影评介,2009(17):41-41.
9
朱姝颐.
漫议电影《喜福会》中的女性形象[J]
.戏剧之家,2015(9):153-154.
10
陶金姬.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电影《喜福会》的主题解析[J]
.校园英语,2014,0(36):253-254.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2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