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反思电影《喜福会》对中国形象的描述 被引量: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尝试结合萨义德的东方学批判与比较文学形象学考察王颖电影《喜福会》对中国形象的描述,认为电影《喜福会》对中国形象的描述是一种简化与类型化,它与东方学对中国形象的描述基本是一致的。本文进而认为,通过对中国形象的描述,影片体现了导演王颖对美国文化优越性的认同。
作者 黄佳锐
机构地区 暨南大学
出处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2年第1期218-220,共3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 1(英)约·罗伯茨(J.A.G.Roberts)编著,蒋重跃,刘林海译..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231.
  • 2鲁迅著..鲁迅全集 第1卷 热风 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70.

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