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角度论英语在现代汉语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
3
Role of English in the Course of Modern Chinese Formation from the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Thinking Point of View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通过对汉英语言特征和东(中)西(英美)方哲学传统和思维模式的描写与分析,探索语言与思维内在联系之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以中西文化交流为背景,论述英语在现代汉语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
司显柱
机构地区
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1-64,共4页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思维模式
语言特征
英语
文化交流
现代汉语形成
分类号
H1-09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0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24
参考文献
12
1
R.Eastman.Style[M].3nd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84.
被引量:1
2
陈福康.1992,《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被引量:1
3
关世杰.1997,试论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汉字在其成因中的作用[A],载《中美文化的主动与关联》(C),刘海平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被引量:1
4
连淑能.1993,《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被引量:1
5
潘文国.1997,《汉荚对比纲要》[M].北京文化大学出版社。
被引量:1
6
.
被引量:1
7
.
被引量:1
8
申小龙.1996,《当代中国语法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
被引量:1
9
.
被引量:1
10
.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20
1
张南峰.
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看中国翻译研究的过去与未来[J]
.外国语,2001,24(4):61-69.
被引量:110
2
杨晓荣.
翻译标准的依据:条件[J]
.外国语,2001,24(4):70-76.
被引量:37
3
吕俊,侯向群.
元翻译学的思考与翻译的多元性研究[J]
.外国语,1999,22(5):56-61.
被引量:25
4
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
.外国语,1998,21(2):13-20.
被引量:935
5
司显柱.
论英汉民族思维模式、语言结构及其翻译[J]
.外语学刊,1999(2):78-86.
被引量:113
6
刘士聪,谷启楠.
论《红楼梦》文化内容的翻译[J]
.中国翻译,1997(1):17-20.
被引量:78
7
司显柱.
对我国传统译论的反思——关于翻译技巧研究的思考[J]
.中国翻译,2002,23(3):39-41.
被引量:26
8
陈国华.
《红楼梦》和《石头记》:版本和英译名[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6):445-449.
被引量:35
9
葛校琴.
译者主体的枷锁——从原语文本到译语文化[J]
.外语研究,2002,19(1):62-65.
被引量:39
10
连淑能.
论中西思维方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0-46.
被引量:911
引证文献
3
1
司显柱.
中西翻译观对比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3):45-48.
被引量:23
2
王铁梅.
浅析中西方主观意向性和客观对象性的思维模式对英汉互译的影响[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1):126-127.
被引量:1
3
司显柱.
对汉英语言结构比较研究的思考[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5):98-99.
二级引证文献
24
1
林莺.
意象翻译中的意义流失与寻回[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6,26(4):1-3.
2
李新征.
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的操纵——《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54-55.
被引量:1
3
樊燕龙,刘瑜.
“对等”与“信达雅”——中西翻译标准比较[J]
.文教资料,2006(33):165-166.
4
丁艳.
翻译策略的选择对交际语境的顺应[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2):103-104.
被引量:4
5
冀磊.
中西翻译标准之“信达雅”与“目的论”比较[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2):159-160.
被引量:2
6
张娅.
从宗教文化视角论译者的翻译观[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120-122.
被引量:4
7
李明.
操纵与翻译策略之选择——《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17(2):9-14.
被引量:25
8
庄国卫.
从互文性视角解读《红楼梦》两译本宗教文化翻译策略[J]
.大连大学学报,2007,28(4):117-120.
被引量:10
9
周锰珍.
“目的论”与“信达雅”——中西方两种译论的比较[J]
.学术论坛,2007,30(8):154-158.
被引量:16
10
陈曜.
《红楼梦》及英译本在中国的研究现状[J]
.理论月刊,2007(11):128-130.
被引量:4
1
戚晓杰.
明清山东方言“X+VP+比较标记+Y”式差比句研究[J]
.语言科学,2006,5(5):52-61.
被引量:3
2
陈焕良.
古汉语宾语前置辨议[J]
.语文研究,1997(3):56-61.
被引量:6
3
郭向敏.
《孟子》的宾语前置[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8(3):107-109.
被引量:4
4
黄荣生,缪敏.
论英汉翻译的“形似”误导[J]
.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0(7):50-52.
5
袁进.
西方传教士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J]
.语言战略研究,2016,1(4):52-58.
被引量:3
6
张蔓竹.
从哲学视角探讨隐喻的主体作用[J]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6(1):62-64.
7
董娟娟.
论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欧化现象[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8(1):68-73.
被引量:4
8
李巧兰.
皮尔斯与索绪尔符号观比较[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15-120.
被引量:30
9
杨晨.
从字词层面看近现代翻译对汉语的侵蚀——汉语欧化现象[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3(2):209-209.
10
杨信彰.
英语研究的多样性[J]
.英语研究,2003,2(1):69-69.
江西社会科学
2002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