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同病本相怜,惺惺未予惜——也说《老王》的“幸运”“不幸”及“愧怍”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杨绛的《老王》一文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末“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向来被视为“文眼”,是文章意蕴的集聚处。教学中,众多名师常将其作为抓手分析文章,解读丰富:“愧怍”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待困难人们的悲悯情怀,彰显了她敢于自责、深入思考社会的精神(余映潮);她用这样(有组织、有家庭、身体还可以)一种底线去和老王比,这种愧怍中体现的是一种知识分子的良知、反省(秦晓华);作者觉得自己一直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着对方,她反思,她自责,她觉得愧怍(曹勇军);杨绛的愧怍实际上是一个知识分子良心的表现(程翔)……这些深刻而有意义的解读有一个共通处值得注意:其关注点均落在杨绛和老王的身份遭遇上,由此生发“愧怍”的内涵。
作者 袁海锋
出处 《语文学习》 2018年第6期40-43,共4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 1杨绛著..我们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65.
  • 2杨绛著..杂忆与杂写 一九三三-一九九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24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