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天府新论》
1997年第6期54-63,共10页
New Horizons from Tianfu
同被引文献23
-
1苏富忠.文化的分类体系[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3):262-268. 被引量:12
-
2刘跃进.文化就是社会化——广义“文化”概念的逻辑批判[J].北方论丛,1999(3):57-65. 被引量:15
-
3吕斌.文化概念新探[J].东岳论丛,1991,12(4):106-111. 被引量:4
-
4高丙中.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J].社会学研究,1997(1):115-119. 被引量:91
-
5郭莲.文化的定义与综述[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6(1):115-118. 被引量:51
-
6周怡.文化社会学发展之争辩:概念、关系及思考[J].社会学研究,2004(5):67-79. 被引量:38
-
7洪涛.我对主文化亚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1):89-93. 被引量:9
-
8彭志斌.试论亚文化的积极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5(3):215-215. 被引量:4
-
9陆扬.文化定义辨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1):151-154. 被引量:25
-
10王威孚,朱磊.关于对“文化”定义的综述[J].江淮论坛,2006(2):190-192. 被引量:36
二级引证文献6
-
1黎小慧.网络非主流文化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8(28):314-315. 被引量:5
-
2孙乐增.文化营销的若干问题略论[J].科技经济市场,2011(6):81-83. 被引量:1
-
3贾晋渝.文化是人类实践的认识结果[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2(5):56-61. 被引量:1
-
4王松.失独者哀伤阶段“个人主观经验”的调适与转化[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16(3):27-30. 被引量:1
-
5陈发长.英式红茶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福建茶叶,2017,39(2):371-372.
-
6黄楚新,商雅雯.论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青年生活方式的嬗变[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6(4):59-64. 被引量:13
-
1张志远.各社会阶层的公共利益与社会和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8(6):113-114.
-
2崔显军.意大利与葡萄酒[J].世界文化,2008(4):46-47.
-
3陈满琪.情感分层的初步探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4):13-18. 被引量:7
-
4王珊.法国和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4-79. 被引量:15
-
5马涛.浅谈意大利人的民族性与艺术观[J].美术教育研究,2013(15):57-58.
-
6朱孝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J].历史教学(上半月),2015(12):3-8.
-
7李金.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J].社会学研究,1993(2):23-30. 被引量:18
-
8俞吾金.葛兰西的文化观及其启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8(4):66-74. 被引量:5
-
9玉.鲁斯科尼等谈今日意大利的宗教[J].国外社会科学,1983(5):69-69.
-
10王寓凡.布迪厄文化分层的理论逻辑和现实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6(2):30-34.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