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南阳市小麦诱变育种的成果
被引量: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应用γ射线、X射线、激光、微波、DES、秋水仙碱等物理、化学诱变因素,结合杂交,育成了小麦新品种5个,累计种植面积75万hm2。
作者
周中普
李中恒
机构地区
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出处
《核农学通报》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5-16,19,共3页
关键词
小麦
诱变育种
辐射
化学诱变剂
分类号
S124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40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100
同被引文献
140
1
崔延棠,尉亚辉,慕东.
激光辐照多年生黑麦草种子的生物学效应初探[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5):573-575.
被引量:12
2
徐艳花,陈锋,董中东,崔党群.
EMS诱变的普通小麦豫农201突变体库的构建与初步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2010,30(4):625-629.
被引量:49
3
阎立,白希尧,于明德,李晓玲,马安成,陈作礼.
静电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J]
.农业现代化研究,1987,8(5):53-56.
被引量:21
4
郭兆飞,王学林,殷朝阳.
黑小麦76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5):898-898.
被引量:3
5
吴政卿,雷振生,林作楫,杨会民,赖菁菇,章家长,刘媛媛.
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太空5号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J]
.作物杂志,2004(5):55-56.
被引量:10
6
李帮秀,宗学凤,张建奎.
黑粒小麦的营养特性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6):753-755.
被引量:31
7
王文美,井立玲,李新华,刘树玉,侯广云.
鲁麦20号的生育特点与栽培技术[J]
.山东农业科学,1993,25(2):31-32.
被引量:3
8
曹永军,习岗,杨初平,宋清.
不同电场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4,10(6):691-694.
被引量:34
9
依艳丽,刘孝义,武丽艳.
小麦、水稻磁效应的初步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3,24(2):153-156.
被引量:23
10
邬振祥,李素梅,尹国香,余增亮,何建军.
离子注入在番茄育种上的应用[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4,21(3):321-325.
被引量:35
引证文献
7
1
高增玉,于翠红,李九云.
微波辐射对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4):5-7.
被引量:6
2
范家霖,张建伟,杨保安,张福彦,胡秀菊,程仲杰.
河南省小麦诱变育种进展与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2013,33(1):195-199.
被引量:15
3
郭龙芳,薛福东,郭九峰,那日.
部分物理因子在植物上的生物效应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246-251.
被引量:7
4
佟斌,杨明,吴姬,刘成启,丁爱华.
辽宁省引进黑色小麦品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农业科技通讯,2015(2):19-21.
被引量:1
5
靳义荣,徐晓莹,刘鹏,谢永盾,郭智慧.
利用人工诱变技术改良我国小麦品种的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2017(3):33-34.
被引量:4
6
于沐,周秋峰.
小麦诱发突变技术育种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2017,33(3):45-51.
被引量:11
7
贾红华,周华,韦萍.
微波诱变育种研究及应用进展[J]
.工业微生物,2003,33(2):46-50.
被引量:62
二级引证文献
100
1
张齐斌.
水产生物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J]
.福建水产,2007,29(4):75-78.
被引量:1
2
唐伟,孙军德,张翠霞.
农用抗生素产生菌菌种选育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杂志,2004,24(4):42-45.
被引量:11
3
李豪,车振明.
微波诱变微生物育种的研究[J]
.山西食品工业,2005(2):5-6.
被引量:41
4
陈义光,李铭刚,徐丽华,刘祝祥,夏振远,文孟良.
新型物理诱变方法及其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的应用进展[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46-48.
被引量:21
5
张久明,黄乐平,裴月湖,田黎.
利用微波诱变技术提高菌株B1抑菌活性的研究[J]
.中国海洋药物,2005,24(6):1-5.
被引量:3
6
贾啸静.
微生物药物产生茵诱变育种方法的应用和进展[J]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6,23(1):65-69.
被引量:12
7
朱传合,贺亚男,路福平,杜连祥.
微波对阿维拉霉素产生菌诱变效应的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4):32-34.
被引量:11
8
唐洁,车振明,王燕.
微波-紫外灭活原生质体融合选育米曲霉菌株的研究[J]
.食品科技,2006,31(8):31-34.
被引量:4
9
申斐,张贺迎,武金霞.
微波诱变对乳酸乳球菌Nisin产量的影响[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11):26-28.
被引量:12
10
叶亚军,张敏,汤志良.
抗稻瘟病菌株—诺卡氏菌A11的诱变育种[J]
.植物保护,2007,33(1):33-36.
被引量:1
1
李永生.
航天育种[J]
.北京农业(中旬刊),2008,0(12):52-53.
2
王侠礼.
航天育种的成就与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4):781-782.
被引量:21
3
韩微波,张月学,唐凤兰,刘杰淋,刘凤歧,陈积山,尚晨,杜优颖.
我国牧草诱变育种研究进展[J]
.核农学报,2010,24(1):62-66.
被引量:20
4
韩微波,刘录祥,郭会君,赵林姝,王成社.
小麦诱变育种新技术研究进展[J]
.麦类作物学报,2005,25(6):125-129.
被引量:45
5
王彩莲,陈秋方,金卫.
几种新的诱变因素对水稻的细胞学效应[J]
.中国核科技报告,2002(1):367-378.
被引量:3
6
张利华.
N_2激光和氮离子注入对小麦一些性状的影响[J]
.种子,1999,18(3):15-17.
被引量:4
7
许梅芬,张利华.
不同诱变因素对小麦性状的影响[J]
.激光生物学,1995,4(2):642-645.
8
万文举,邹冬生,彭克勤.
论生物诱变——外源DNA导入的双重作用[J]
.湖南农学院学报,1992,18(4):886-891.
被引量:32
9
王彩莲,陈秋方,慎玫,金卫.
几种新的诱变因素对水稻的诱变效应[J]
.核农学报,2000,14(5):268-273.
被引量:13
10
徐忆中,俞申平,杨建明,沈秋泉.
大麦未成熟胚离体培养的研究[J]
.浙江农业科学,1989,30(6):262-264.
核农学通报
1997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