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交往与生产是人类活动的两种基本实践形式,交往实践的常态形式是"在场交往","缺场交往"是特例性实践选择。随着交往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化信息革命深入,使交往形态发生了社会结构性的转变,网络化社会"缺场交往"成为常态;"缺场交往"具有"非场所"、"脱域化"与"流动空间"的属性,网络化社会"缺场交往"阐释交往的物质生产基础网络化转型,主体间性关系拓展,精神交往形态与信息符号中介的场域化。
出处
《中国领导科学》
2017年第5期37-40,共4页
China Leadership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