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相信只要是受过教育的人或多或少听说过黄道婆这个名字,但对于这个历史人物,在人们的脑海中似乎只留下一个疏淡的印象。实际上,在上海地区,黄道婆的故事已经流传了数百年。上海民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歌中所唱的"黄婆婆"就是黄道婆。为什么这位连名字都不曾留下的女性,对于中国物质文化史,尤其是棉纺织历史,却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为什么她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穿衣的质地选择?黄道婆的精神与贡献又可以怎样激励后人?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当时的上海及周边,除外国租界地外,都被日军占领,周边百姓逃难进入租界,租界由此成为"孤岛"。"孤岛"内的中国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孩子必须接受中国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教育,这样才能使他们永记自己是中国人。因此,他们在难民所开办子弟学校,为难民子弟讲授中国的科技文化知识。石磊先生是当时难民子弟学校的教师之一。他将与黄道婆有关的资料、故事,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整理,去除神化了的部分,尽量科学合理地介绍黄道婆,以及她在棉纺织领域的科技成就。随后,这部分内容编入了石磊先生编写的上海乡土教材,作为给难民子弟授课的教材。新中国成立后,石磊先生先后经历了"反右"运动与"文革",并在"文革"中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文革"后平反),所写的文字与所收集的资料散失殆尽。本文由石磊先生之子石拓先生根据儿时父亲的叙说,结合成年后所做关于黄道婆的研究写作而成。退休之前,石拓先生一直在上海市曙光化工厂从事科研工作。
出处
《中国民族教育》
2017年第2期24-27,共4页
Ethnic Education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