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爱情探微——《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悲剧比较
被引量:
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同为东西方经典的爱情悲剧,既有相通之处,又有较大差异,其中婚姻自主、爱情自由的表达深入人心。本文试从两剧的舞台效果、人物性格和戏剧表现等方面进行对比,表现爱情超越一切的人类永恒主题。
作者
屈厦沙
机构地区
西安医学院
出处
《当代戏剧》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8-50,共3页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祝英台》爱情
戏剧异同
分类号
J805 [艺术—戏剧戏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2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53
同被引文献
15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6
1
李伟民.
中国语境: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阐释策略[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1):74-79.
被引量:14
2
李伟民.
比较文学视野观照下的莎士比亚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5):170-174.
被引量:12
3
李伟民.
在社会与命运中毁灭的美与爱——论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20-124.
被引量:30
4
王宁邦.
梁祝戏曲情节传承变异性探微[J]
.艺术百家,2007,23(3):22-27.
被引量:1
5
郑瑞林,李伟民.
超越生死的浪漫主义想象--《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审美[J]
.四川戏剧,2014(5):24-27.
被引量:3
6
吴佳丽.
彩蝶翩翩飞至今——新版越剧《梁祝》简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9):29-32.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52
1
李万钧.
比较文学视点下的莎士比亚与中国戏剧[J]
.文学评论,1998(3):76-86.
被引量:7
2
赖干坚.
“爱情至上”辩——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评价问题[J]
.外国文学研究,1979,1(3):87-89.
被引量:2
3
卞之琳.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发展[J]
.文学评论,1964(4):52-79.
被引量:9
4
唐湜.
论《柔米欧与幽丽叶》[J]
.戏剧艺术,1980(2):46-61.
被引量:3
5
徐朔方.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J]
.社会科学战线,1978(2):208-216.
被引量:22
6
卞之琳,叶水夫,袁可嘉,陈燊.
十年来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J]
.文学评论,1959(5):41-77.
被引量:123
7
冯至,杨豈深,戴镏龄,桂灿昆,周珏良,方淑珍,李秉汉,薄冰,金学文,杨周翰,程镇球.
一定要把社会主义的红旗插在西语教学和研究的阵地上![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58,1(3):250-260.
被引量:6
8
王佐良.
这是什么样的学问?[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58,1(3):271-272.
被引量:4
9
从丛.
相映生辉的悲剧性格塑造——《哈姆莱特》与《窦娥冤》比较研究新探[J]
.国外文学,1997(3):109-118.
被引量:6
10
魏善浩.
世界文学中悲剧性格的两极和两座高峰——哈姆莱特与阿Q的比较研究[J]
.外国文学研究,1990,12(4):119-125.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53
1
陈湘柳.
什么是爱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J]
.艺术探索,2006,20(5):148-150.
2
刘慧.
戏剧《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研究[J]
.作家,2009(2):72-72.
被引量:1
3
李燕.
文学观对照下的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研究[J]
.芒种,2012(14):65-66.
4
孙艳.
莎剧《哈姆雷特》的语体风格剖析[J]
.芒种,2012(18):86-87.
5
郭爱丽.
挣脱人与社会之枷锁——《罗密欧与朱丽叶》人文主义新视角[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2):4-5.
被引量:13
6
吴健.
不过是命运的玩物——命运观在罗密欧身上的体现[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2):190-191.
被引量:3
7
李伟民.
中国莎士比亚批评:现状、展望与对策[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8(2):36-49.
被引量:7
8
高慧.
《罗密欧与朱丽叶》人物性格赏析[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3,30(2):112-114.
9
李佩英,彭娅.
《孔雀东南飞》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成因之比较[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5):101-103.
被引量:8
10
李伟民.
真善美在中国舞台上的诗意性彰显——莎士比亚戏剧演出60年[J]
.四川戏剧,2009(5):34-38.
被引量:9
同被引文献
15
1
易广梅.
从中外作品看中西方的爱情悲剧——浅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J]
.今日科苑,2008(2):216-216.
被引量:3
2
魏咪娜.
悲壮与凄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悲剧美学比较研究[J]
.滁州学院学报,2009,11(4):113-115.
被引量:8
3
欧阳雪浩.
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西民族文化心理[J]
.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3(3):41-44.
被引量:4
4
程英.
壮丽的太阳与秀美的月亮——试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差异及其文化成因[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5(1):33-37.
被引量:10
5
席薇.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文化差异——以《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差异为例[J]
.亚太教育,2016,0(17):277-277.
被引量:1
6
元园.
浅析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异同——以《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J]
.戏剧之家,2016(12):37-37.
被引量:3
7
林丽.
论爱情悲剧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基于主题学视角下《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比较研究[J]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3):45-47.
被引量:1
8
杨阔,李春霞.
《孔雀东南飞》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性的比较分析[J]
.美与时代(美学)(下),2016(12):96-98.
被引量:1
9
沙婷婷.
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解读外国文学作品——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J]
.学周刊,2017(30):185-186.
被引量:1
10
侯楠.
从《牡丹亭·惊梦》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意识的形成和消解[J]
.戏剧之家,2017(22):15-16.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4
1
刘世麟.
谈《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比较[J]
.神州,2018,0(2):29-29.
2
夏传真.
探讨《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呈现出的文化异同点[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7):87-90.
被引量:2
3
严澜.
中西爱情悲剧意识比较——以《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为例[J]
.北方文学,2019,0(32):102-103.
4
罗尚昆.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之比较[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4(4):39-43.
二级引证文献
2
1
王群.
论战争背景下朝鲜“传奇小说”中的悲欢离合叙事[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4):87-91.
2
高洁.
从文化视角看《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J]
.大观(论坛),2020(10):165-166.
1
曾如刚.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异同[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111-112.
2
刘开富,唐宓.
解读中西两位名作家——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异同[J]
.电影文学,2007(13):85-86.
3
魏森.
论东西方女性意识的觉醒——美狄亚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比较[J]
.科教探索,2008(8):130-130.
4
朱琳.
浅谈女性文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半生缘》中女性悲剧比较[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4(3):52-53.
5
张婷.
试论《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比较[J]
.青年文学家,2014,0(1Z):64-64.
6
华菊勇,余振华.
两朵不谢的“恶之花”——美狄亚与卡门爱情悲剧比较[J]
.新余高专学报,2006,11(5):67-69.
7
李国银.
张爱玲创作中的中西文化背景探源[J]
.许昌学院学报,2006,25(4):55-56.
8
梅雪瑞,朱明.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探析[J]
.沈阳大学学报,2006,18(5):87-90.
被引量:1
9
张娅.
朱自清与周作人美文中的“情”探析[J]
.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5):273-273.
10
陈志丹.
李清照“愁”情探因[J]
.魅力中国,2011(15):84-85.
当代戏剧
2017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