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互联网时代公民道德的生成逻辑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网民"已成为现代社会"民"的基本形态及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道德建设的关注点不得不由线下之"民"向线上之"网民"延伸。互联网公民道德建设成为重要议题。互联网从"伦"的实体形态、情感机制和自然原素三方面强化了"后伦理时代"的"后伦理"特性,塑造出"后伦理形态"的"网民":认知的伦理观、"原子式思考"的伦理方式和"精神式微"的伦理能力。而"公民道德"的一切道德哲学意义都倾注于"公民"一词。因此,互联网公民道德建设的道德哲学要义即要达成"网民"向"公民"的道德哲学转化。然而,"网民"与"公民"之间存在着一条精神鸿沟:"物质"之"网"与"精神"之"公"的道德哲学差别。
作者 蒋艳艳
出处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5-58,共4页 Social Scientist
基金 江苏省2015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网络空间的伦理方式"(编号:KYZZ15_0081)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16

  • 1[德]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被引量:7
  • 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1999.. 被引量:39
  • 3戴维·莫利 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49. 被引量:15
  • 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47. 被引量:114
  • 5[德]黑格尔 范扬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04. 被引量:117
  • 6黑格尔 范扬等译.《法哲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74、197. 被引量:65
  • 7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被引量:88
  • 8[德]黑格尔 王造时.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被引量:63
  • 9黑格尔 贺麟 译.《精神现象学》下卷[M].商务印书馆,1996年.. 被引量:14
  • 10[美]斯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理论[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被引量:8

共引文献5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