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网民"已成为现代社会"民"的基本形态及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道德建设的关注点不得不由线下之"民"向线上之"网民"延伸。互联网公民道德建设成为重要议题。互联网从"伦"的实体形态、情感机制和自然原素三方面强化了"后伦理时代"的"后伦理"特性,塑造出"后伦理形态"的"网民":认知的伦理观、"原子式思考"的伦理方式和"精神式微"的伦理能力。而"公民道德"的一切道德哲学意义都倾注于"公民"一词。因此,互联网公民道德建设的道德哲学要义即要达成"网民"向"公民"的道德哲学转化。然而,"网民"与"公民"之间存在着一条精神鸿沟:"物质"之"网"与"精神"之"公"的道德哲学差别。
出处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5-58,共4页
Social Scientist
基金
江苏省2015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网络空间的伦理方式"(编号:KYZZ15_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