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民族精神的重述与建构——王树增的非虚构抗战叙事 被引量:1

Restate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pirit: Wang Shuzeng's Non-fictional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War Narration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王树增将《抗日战争》的隐含读者定位于"当代年轻人",期望通过重述战争史建构民族精神,唤醒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为实现这一主旨,他采用"非虚构"的写作方式,挖掘大量一手资料,在宏阔的视野下聚焦于战争细部,关注普通士兵和民众的抗争,着重探讨国民性对战争的意义。这种"非虚构"的写作方式成就了作品,实现了他的创作诉求。 Wang Shuzeng positioned "contemporary youngsters" as the potential readers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War to restate the history of the war and to construct the national spirit to waken the contemporary youth's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and national pride. To achieve that goal, he adopted "non-fictional" writing method by excavating a large amount of first-hand materials to study wartime details under a wide perspective, to pay attention to normal soldiers and common people's struggle in the war, and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national nature for the war. That "non-fictional" writing method has made the book a success, as well as the writing purpose to be realized.
作者 温华
出处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54-59,共6页 Journal of PLA Art Academy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非虚构 民族精神 The Anti-Japanese War non-fictional national spirit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23

  • 1[美]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王逢振、陈永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页. 被引量:2
  • 2中央编泽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62页. 被引量:1
  • 3[英]雷蒙德·威廉斯.《现实主义和当代小说》,葛林译,[英]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53页. 被引量:1
  • 4引自[美]约翰·霍格韦尔《非虚构小说的写作》,仲大军、周友皋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37页. 被引量:1
  • 5[美]楚曼·卡波第.《冷血》,杨月荪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287页. 被引量:1
  • 6[美]诺曼·梅勒.《夜幕下的大军》,任绍曾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76页. 被引量:1
  • 7Philip Roth, Reading Myself and Others, ( New York. Bantam books,1977 ) ,p.110. 被引量:1
  • 8[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50页. 被引量:4
  • 9[德]瓦尔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选》.陈永国,马海良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296,291页. 被引量:12
  • 10[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被引量:5

共引文献36

同被引文献1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