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明清戏神信仰看戏曲艺人的社会变迁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明中晚期社会转型及礼乐环境变迁,导致戏神信仰依赖"建祠"而显现,官方演剧与民间演剧进一步接通。晚明以老郎庙为代表的戏神庙的涌现,表明艺人之间自由、频繁的流动一方面确保了礼乐一体的传统,另一方面使地方教坊及乡村演剧的音声形态发展步入更为广阔的空间,并呈现缤纷样态:戏剧因"仪式性"和"观赏性"的功能分化,而呈现出形态上"戏"(戏剧性)与"曲"(强调音乐性)的双重发生学意义。清代梆子腔戏神由老郎向庄王的转变标志着乐籍禁除后,声腔地方性的认同强化及地方声腔腔种意识的抬头,系"国家认同"向"地方性认同"的转变。
作者 陈文革
出处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18,34,共6页 Musicology in China
基金 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河南戏曲声腔数据库建设与研究--以声腔 行当唱法 意识习俗为中心"(编号2015-JCZD-019)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二级参考文献58

共引文献9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