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国新诗情爱想象的嬗变历程——德性传统与佳人意象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骚雅"奠定的中华古典诗歌传统,树立了将情爱升华为德性的精神倾向。"五四"启蒙运动之后新诗渐兴,《雨巷》透露了某种中国古典意蕴和历史记忆的现代遭际,像一首古典佳人幻灭的哀曲;而《大堰河,我的保姆》则为人的德性提供了新的佳人意象。新时期诗歌通过解构崇高,逐渐把情爱拉回到了身体层面。中国新诗有关情爱的艺术想象建构有着鲜明的变迁过程,贯穿的是佳人意象的幻灭、重树与新的迷失。
作者
毕志娟
李大恒
机构地区
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
山东管理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4-148,共5页
Social Scientist
关键词
情爱
佳人
德性
戴望舒
艾青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7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
1
张亚权.
论戴望舒诗歌的古代艺术渊源[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2):55-69.
被引量:9
2
(德)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著,孙周兴译..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410.
共引文献
8
1
王珍.
戴望舒诗歌意象的庄禅文化阐释[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3,21(3):65-68.
2
刘保昌.
戴望舒与道家文化[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6):43-47.
被引量:2
3
李婷.
浅析戴望舒诗歌语言的三重审美向度[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7):69-72.
4
李怡.
十五年来中国现代诗歌研究之断想[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1):54-77.
被引量:15
5
张博文.
中西方诗学的交汇——浅析戴望舒诗歌的审美形态[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5(5):39-41.
6
李璇.
浅谈戴望舒对李商隐诗歌的继承和发展[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9(2):214-222.
7
马晓华.
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3(6):20-22.
8
王畅.
戴望舒诗作中的“身份焦虑”[J]
.作家天地,2019,0(12):7-7.
同被引文献
7
1
赵鹏.
新诗的现代主义转向:现代诗派中的唯美主义影响[J]
.当代文坛,2014(2):40-43.
被引量:1
2
吴晓东.
中国现代派诗歌中的“乡土与都市”主题意象[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4):46-58.
被引量:5
3
屠梦园.
梦入江南烟水路[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1):69-69.
被引量:1
4
何光顺.
中国审美意象论的发生学进路及其现象学诠释[J]
.南京社会科学,2016(10):133-138.
被引量:7
5
王泽龙,任旭岚.
新中国70年现代白话与中国新诗形式建构研究之检讨[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0(5):89-103.
被引量:3
6
韦文华.
品读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中国人赤子爱国情怀[J]
.语文建设,2014,0(10Z):35-37.
被引量:1
7
李卫丽.
中国诗歌意象赏析及翻译研究[J]
.语文建设,2016(9Z):93-94.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平燕.
戴望舒现代诗意象探究[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1,35(4):54-58.
1
周飞伶.
何其芳早期诗歌创作中的佳人意象[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116-120.
被引量:1
2
李军锋.
试论中国古典小说中媒人的嬗变历程[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96-97.
被引量:1
3
孔灏.
我偏居一隅,我写诗[J]
.诗刊,2009(10):5-7.
4
吴玥.
从郑愁予的诗歌《错误》看中国古典诗歌的意之美[J]
.神州,2013(33):16-16.
5
王洋.
论穆旦诗歌的古典意蕴[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9):32-33.
6
杨庆祥.
“80后”诗歌的精神倾向[J]
.诗林,2012(1):8-9.
7
李军锋.
试论中国古典小说中媒人的嬗变历程[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0(1):25-27.
8
代迅.
新诗会消亡吗?——兼评当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J]
.文艺评论,2001(3):37-45.
被引量:7
9
高加索.
春蚕到死丝未尽——悼念诗人丁力[J]
.诗刊,1994,0(1):61-62.
10
李怡.
关于中国新诗的两种“传统”[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3(4):7-9.
被引量:3
社会科学家
2016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