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娜拉与林道静的悲剧根源研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娜拉与林道静分别是西方与中国文学史上典型的文学形象。通过对她们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易卜生与杨沫对于悲剧形象塑造的不同方法,同时也了解中西文学比较的方式方法。比较文学发展到今天,其研究视角已经被大家所熟知,可以说作品之间的比较层出不穷,但是真正意义上能起到典型性比较的并不多见。本文针对《玩偶之家》和《青春之歌》的女主人公形象进行比较,力争深入挖掘悲剧的典型意义。
作者
季晗
机构地区
黑河学院
出处
《戏剧之家》
2016年第14期252-252,共1页
Home Drama
关键词
娜拉
林道静
悲剧根源研究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8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4
1
兴茂.
娜拉和林道静——《玩偶之家》和《青春之歌》女主人公比较分析[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6(1):58-60.
被引量:2
2
王金霞.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互文性意义[J]
.滨州学院学报,2011,27(2):96-99.
被引量:4
3
孙大公.
复仇意识、人格独立和妇女解放——中外文学中几个具有反抗性格的妇女形象比较[J]
.丽水学院学报,1993,18(1):41-46.
被引量:1
4
徐珊.
娜拉:何处是归程──论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的发展流变[J]
.文艺评论,1999(1):55-66.
被引量:15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殷企平.
谈“互文性”[J]
.外国文学评论,1994(2):39-46.
被引量:90
2
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62.
被引量:3
3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被引量:10
4
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M].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229.
被引量:4
5
苏珊·斯坦福·弗里德曼:超越女作家批评和女性文学批评[M]//: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被引量:1
6
唐小兵.再解读[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被引量:1
7
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派[M]//贾植芳.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被引量:1
8
刘辉章.祈克果的人生哲学[M].北京: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6.
被引量:1
9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
被引量:1
10
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论人的奴役与自由[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8
1
李广琼.
论铁凝小说的审美建构[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11(3):104-107.
被引量:2
2
徐文芝.
浅论萧红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探究[J]
.山东社会科学,2012(S1):29-30.
被引量:1
3
郭剑卿.
蒋韵近作中的女性意识及其文化意义[J]
.当代作家评论,2000(6):87-93.
被引量:7
4
张华.
台湾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J]
.昌吉学院学报,2004(4):8-11.
5
王艳玲.
走向女性主义之路——论90年代池莉小说创作视点之位移[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41-43.
6
傅湘莉.
解构的叛逆与建构的困惑——论世纪转型期中当代女性文学的精神空间[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1):64-66.
7
朱俊伟.
对《简·爱》女性意识的审视与重构[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23(6):23-25.
被引量:6
8
陈爱敏.
女性主义、个人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谈对易卜生《玩偶之家》的误读[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28-133.
被引量:4
9
刘海燕.
新时期女性文学意识的论争[J]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2010(7):19-22.
10
王金霞.
美术与文学的互文——论封面艺术与鲁迅的文学创作[J]
.滨州学院学报,2011,27(4):73-77.
被引量:1
1
毕懿晴.
从《诗经》与《荷马史诗》看中西文学比较[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4):102-104.
被引量:1
2
徐志啸.
试论林纾的中西文学比较[J]
.学术月刊,2002,34(8):59-63.
被引量:2
3
马晖.
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学比较的思考[J]
.榆林学院学报,2005,15(1):65-67.
被引量:1
4
袁荻涌.
试论民初文坛的中西文学比较[J]
.中国比较文学,1997(4):47-56.
5
彭艳华.
中西文学叙事结构比较研究[J]
.语文建设,2016,0(9Z):17-18.
6
徐志啸.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轫期[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2(1):53-59.
被引量:4
7
孟伟.
泛议艺术真实[J]
.青年文学家,2016,0(6X):18-18.
8
徐绍建.
略说文学评论中的审美分析[J]
.写作,2002(2):10-11.
9
李万钧.
会简而文,人壮而诚──记闽粤港比较文学学术研讨会[J]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5(1):69-69.
10
李万钧.
会简而文,人壮而诚──记闽粤港比较文学学术研讨会[J]
.中国比较文学,1995(1):238-240.
戏剧之家
2016年 第1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