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期待与失望:胡适与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分歧的再考察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九一八"后,国难当头,加之国民党政府方面的笼络,胡适与国民党政府之间的关系得以改善。出于和平主义的理念,胡适最初的"主和",鼓吹与日本"直接交涉",表面看与汪精卫一致,其实他们之间在外交理念上却存在着根本的冲突。就胡适自身言,"战"与"和"也有个"内"与"外"的差异以及内心的纠结。而看上去与胡适并不投缘的蒋介石,却采纳了胡适的部分建议,但部分采纳并不能满足胡适的期望。这亦折射出现实政治的复杂性,体制内官员与体制外知识人之间的矛盾以及胡适面对国难的复杂心态。
作者
尤小立
机构地区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0-158,共9页
Fujian Tribune
关键词
胡适
国民党政府
对日策略
蒋介石
汪精卫
分类号
K265.21 [历史地理—历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6
参考文献
52
共引文献
45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2
1
耿云志:《胡适与抗战》,收入其编《胡适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被引量:1
2
胡明.
抗战前夕胡适反日思想探微[J]
.社会科学战线,1996(3):205-209.
被引量:1
3
张太原著..《独立评论》与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25.
4
尤小立.
从国际视野看胡适与傅斯年对日策略的异同[J]
.江苏社会科学,2015(4):234-242.
被引量:1
5
《胡适五论》,台北: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87年.
被引量:1
6
蒋永敬著..抗战史论[M],1995:627.
7
《胡适全集》第3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被引量:1
8
胡适:《致陈布雷》(1931年1月15日),《胡适全集》第24卷,第74,75,76页.
被引量:1
9
《胡适全集》第32卷,第297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
被引量:2
10
胡适1931年9月17日.1931年9月26日.1931年11月11日日记,《胡适全集》第32卷,第148,152,156,148页.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126
1
王建朗.
卢沟桥事件后国民政府的战和抉择[J]
.近代史研究,1998(5):151-170.
被引量:17
2
张华梅.
国民党战时体制的双重性特点[J]
.东岳论丛,2004,25(5):143-145.
被引量:1
3
陈雷.
略论国民党的战时体制[J]
.历史档案,2004,17(4):117-121.
被引量:1
4
王正华.《国防委员会的成立与运作(1933-193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民国史研究室.《1930年代的中国》(上册),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被引量:1
5
王世杰日记1937年8月14日,《王世杰日记》(手稿本)第一册,第88页.
被引量:1
6
王世杰日记1937年11月5日,《王世杰日记》(手稿本)第一册,第135页.
被引量:1
7
蒋介石日记1937年8月11日,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藏手稿影印件.
被引量:1
8
张嘉璈日记1937年8月14日,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藏张嘉璈档案,第16盒.
被引量:1
9
《战争指导方案》(1937年8月20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被引量:1
10
《大本营组织系统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第38页.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45
1
张锦胜,林泽斐.
数字人文视角下多日记人物关系联合挖掘及可视化研究——以西南联大相关日记为例[J]
.知识管理论坛,2023(3):171-182.
被引量:1
2
徐宗华.
现代化政治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基本问题[J]
.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19(6):1-6.
被引量:2
3
张太原.
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者对中国共产党的批评与指责——以《独立评论》为例[J]
.史学月刊,2002(5):68-76.
被引量:5
4
庄森.
胡适的文学进化论[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74-81.
被引量:14
5
胡明.
关于瞿秋白的诗[J]
.文学评论,2006(6):85-95.
被引量:3
6
阎书钦.
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学者从政潮流与《新经济》半月刊的创办[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2(4):26-37.
被引量:5
7
吴汉全.
高一涵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的努力方向[J]
.安徽史学,2007(6):114-125.
被引量:4
8
龚鹏.
“五四”后期近代中国启蒙思潮的分化[J]
.山东社会科学,2008(4):52-55.
9
姜异新.
由“通过语言”到“在语言中”--论胡适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J]
.鲁迅研究月刊,2008(4):30-36.
被引量:1
10
张宝明,褚金勇.
中国新文学发生语境的吊诡——从胡适“他们”与“我们”的白话两难心态出发[J]
.文史哲,2008(5):114-121.
被引量:3
1
董长贵.
论抗战前期国民党政府的对日策略[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19(1):34-36.
2
墨高鹏.
浅析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J]
.祖国,2016,0(9):114-114.
3
墨高鹏.
浅析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J]
.祖国,2016,0(15):120-120.
4
李欣鑫,钱凤欢.
从勾结到反目——试析张作霖与日本的关系[J]
.吕梁学院学报,2014,4(1):44-46.
被引量:1
5
来新夏.
华盛顿会议与中国民众运动[J]
.民国档案,1999(2):74-78.
被引量:8
6
陈金花.
汉武帝追求长生的心路历程[J]
.贵州文史丛刊,2013(2):27-31.
7
范丽红.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与蒋介石应对策略的比较研究[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1):120-130.
被引量:2
8
尤小立.
从国际视野看胡适与傅斯年对日策略的异同[J]
.江苏社会科学,2015(4):234-242.
被引量:1
9
张永攀.
英印以色拉(Sela)为界的“麦克马洪线”变更计划及政策分歧[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20(3):84-98.
被引量:5
10
薛志恩.
《塘沽协定》签订前后黄郛对日交涉述评[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9(4):50-53.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