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相得”到“怀念”——瞿秋白的鲁迅观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探讨了瞿秋白书赠鲁迅的旧体诗《雪意》之涵义,以及瞿、鲁的交往与情谊,认为瞿秋白眼中的鲁迅始终存在多种面相。
作者
傅修海
机构地区
华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6-85,共10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主义传播语境下的中国左翼文学现场研究"(13CZW065)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鲁迅
瞿秋白
《雪意》
分类号
I210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14
共引文献
22
同被引文献
9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4
1
丁景唐.
鲁迅和瞿秋白友谊的丰碑——鲁迅帮助出版瞿秋白著译的经过[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1):53-59.
被引量:4
2
许广平著..鲁迅回忆录[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1:168.
3
杨之华著,洪久成整理..回忆秋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71.
4
刘涛.
身份模糊的戏剧家——萧伯纳在现代中国[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4):172-177.
被引量:4
5
丁景唐著..犹恋风流纸墨香 六十年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006.
6
胡正强.
论《萧伯纳在上海》在中国媒介批评史上的地位[J]
.当代传播,2006(5):19-21.
被引量:5
7
郝庆军著..诗学与政治 鲁迅晚期杂文研究 1933-1936[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297.
8
胡正强编著..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83.
9
陈漱渝著..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运动[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45.
10
《忆秋白》编辑小组编..忆秋白[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63.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胡正强.
论《萧伯纳在上海》在中国媒介批评史上的地位[J]
.当代传播,2006(5):19-21.
被引量:5
2
赵家璧.萧伯纳.现代,1933,.
被引量:1
3
汪仲贤.营业性质的剧团为什么不能创造真的戏剧[N].时事新报,1921-1-26.
被引量:3
4
雁冰.萧伯纳.学生杂志,1919(2):9,10.
被引量:1
5
郑朝宗.忆钱钟书[M]//罗思.写在钱钟书边上.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2.
被引量:1
6
温儒敏.现实主义观念的嬗变及文学现象//乐黛云,王宁.西方文艺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63.
被引量:1
7
静.萧伯纳的研究(书评).图书季刊,1940(3):182.
被引量:1
8
张梦麟.萧伯纳的研究.学艺(百号纪念增刊),1933:240-241.
被引量:1
9
石苇.《萧伯纳》题辞//石苇.萧伯纳.上海:光明书局,1933:3.
被引量:1
10
Chen, Wendi.A Fabian Socialist in Socialist China [J]. The Annual of Bernard Shaw Studies ,2003, 23.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22
1
杨海龙.
宋代集杜诗的递嬗历程及其诗学阐释[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38(4):44-52.
被引量:2
2
潘静如.
集句诗及其意义的生成——以李商隐集句诗为例[J]
.原诗,2022(1):139-164.
3
叶楚炎.
集句:宋元话本小说中韵文的知识特性及其小说功能[J]
.文艺理论研究,2021(1):81-92.
被引量:3
4
王愈䶮.
提升艳情格调的策略及实践——以黄之隽《香屑集》为中心[J]
.明清文学与文献,2022(1):98-117.
5
刘涛.
对萧伯纳戏剧理论的深度反思与重新评价[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4(1):355-369.
被引量:1
6
范正雨.
王蒙小说语言的情绪表现[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1):34-37.
被引量:1
7
傅修海,陈华积.
瞿秋白与鲁迅经典化进程——以《鲁迅杂感选集》的编选为中心[J]
.鲁迅研究月刊,2011(2):41-50.
被引量:5
8
胡丹.
《萧伯纳在上海》在现代媒介批评史中的价值体认[J]
.学理论,2011(34):173-174.
9
华建铭.
宋代杂体词研究综述[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5):86-92.
10
朱振武,刘略昌.
“非主流”英语文学的历史嬗变及其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J]
.东吴学术,2015(2):140-154.
被引量:9
同被引文献
9
1
罗志田.
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J]
.近代史研究,2000(6):56-106.
被引量:29
2
赵歌东.
横站的“同路人”——鲁迅与左翼文艺运动的内在关系及其姿态[J]
.文史哲,2012(1):140-154.
被引量:7
3
吕微.
现代性论争中的民间文学[J]
.文学评论,2000(2):124-134.
被引量:81
4
汪卫东.
鲁迅杂文:何种“文学性”?[J]
.文学评论,2012(5):103-112.
被引量:18
5
林岗.
从战地文艺到人民文艺——重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J]
.中国文艺评论,2021(1):49-57.
被引量:10
6
张志忠.
瞿秋白对革命文艺的重大贡献——百年中共与现代文艺建设研究之一[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6(3):1-23.
被引量:5
7
邱焕星.
有限革命的张力:“国民革命鲁迅”形象的建构与解构[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2):170-176.
被引量:4
8
汪卫东.
“鲁迅文学”:20世纪中国的文学行动[J]
.文学评论,2022(5):58-66.
被引量:5
9
王尧.
作为“制度和方法”的《文艺八条》[J]
.小说评论,2022(5):45-50.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王子尧,朱燕彤.
瞿秋白革命视角下的鲁迅杂感写作——兼论文艺战线中“大众”书写的纲领性变化[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4,42(1):28-33.
1
张晓宸.
我之鲁迅观[J]
.青年文学家,2013,0(11X):26-26.
2
余杰.
鲁迅的当代恩怨[J]
.粤海风,2005,0(3):23-30.
3
王锦泉,王才路.
冯雪峰的鲁迅观[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87,5(2):59-68.
4
黎秀娥.
何满子的“鲁迅论”[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2):33-38.
5
陈达真.
略谈《两地书》最后一信的改动[J]
.鲁迅研究月刊,1991(6):56-58.
6
张钊贻.
曹聚仁的鲁迅尼采论之承传[J]
.鲁迅世界,2001(4):35-38.
7
罗绍权.
巴金的鲁迅观[J]
.新疆社科论坛,1995(3):57-60.
8
孙郁.
老舍的鲁迅观[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2):25-27.
被引量:2
9
欧家斤.
茅盾与郭沫若异同论[J]
.阅读与写作,1998,0(5):10-12.
10
李正心.
从《呐喊》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J]
.东南传播,2007(9):93-94.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