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服”,Adherence(顺许),Consent(洽同):三个中西修辞术语的相互阐映及其对比较修辞的启示 被引量: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学术的日益全球化使得对任何修辞传统的表述或重构都不能不以在其他文化语境中发展起来的对应传统为参照。然而,这种"参照"虽然听起来简单易行,涉及到的却是具有异质、动态、自适应等特征的不同话语实践范式,以及将这些范式相互映衬比较时必然引起的诸多认识论、本体论、目的论及方法论问题,因而"参照"只能在一个具有突出"复杂系统"特征的语境中进行。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这一语境所施加的种种限制,或者说由于对这些限制认识不足,修辞的跨文化、跨体系研究至今仍然在艰难地探索一条可行的路径。笔者于2015年7月应邀在国际修辞史研究会第二十届双年会上作主旨报告,以三个中西修辞关键词的重构性比较为例,针对上述探索所面对的困境构想并示范了一条以"相互阐映"为目标的新路径。碍于篇幅,对这一路径的介绍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系上述大会发言英文稿稍加再语境化后的汉译,第二部分则是笔者在大会发言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比较修辞的长期实践、观察、思考,对所构想的"相互阐映"模式作出的初步理论阐述。下文为介绍的第一部分即大会发言稿的汉译。
作者 刘亚猛
出处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23,共10页 Contemporary Rhetoric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1

  • 1杜永道.“说服”的“说”怎么读[J].应用写作,2006(10):29-29. 被引量:1
  • 2高亨.2004,《著作集林·第七卷》,清华大学出版社. 被引量:1
  • 3顾惕生,张纯一.1996,《墨子集解·墨子辨经讲疏》(影印民国版),上海书店. 被引量:1
  • 4张纯一编著..墨子集解[M],1988:676.
  • 5Arnold, Carroll 1982 Introduction. In Ch. Perelman, The Realm of Rhetoric.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vii-xx. 被引量:1
  • 6Burke, Kenneth 1969 A Grammar of Motiv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被引量:1
  • 7Gassmann, Robert H. 2011 "Hearts, desires and behavioural patterns: Debating human nature in ancient China." Bulletin oSOAS 74. 2: 237-273. 被引量:1
  • 8Habermas, J'tirgen 1985 "Remarks on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In Seebass, Gottfried, and Raimo Tuomela, eds., Social Action. Dordrecht: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51-178. 被引量:1
  • 9Johnson, Ian, trans. 2010 The Mozi: A Complete Translation.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被引量:1
  • 10Perelman, Chaim, and L. Olbrechts-Tyteca 1969 The New Rhetoric: A Treatise on Argumentation.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20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