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远古歌谣和《诗经》中的诗情内涵探讨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中国的诗歌发展,就是诗人对"诗情"的内涵与边界不断"试错"和"探底"的写作尝试。虽然历代文人对于"诗歌应该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这一问题并没有充分的自觉,但从流传下来的歌谣和诗歌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诗歌的表现内容和情感呈现是有选择和要求的,体现出了诗人对于诗情的本能认识。比如我国最早的诗歌形态——远古歌谣和《诗经》即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诗情意识:一种是具有一般人性内涵的人本之情,可称之为"风情";一种则是具有自觉的人文目的性或人文理性的诗性情感,可称之为"雅情"。"风情"和"雅情"是中国诗情文化的基石和底色,此后,中国诗歌始终在"言志"与"缘情"的对立、牵扯、互补中向前发展。
作者 李小贝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5-99,共5页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基金 北京市社科联青年社科人才资助项目:2013SKL058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 1艺苑卮言校注:卷8[M].王世贞,著.罗仲鼎,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 被引量:1
  • 2黄宗羲.马雪航诗序[C]//陈乃乾.黄梨洲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 被引量:1
  • 3王夫之.诗广传:卷1[M]//船山全书:第三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 被引量:1
  • 4高诱.淮南子注[M].上海:上海书店,1986. 被引量:20
  • 5吕氏春秋[M].高诱,注.上海:上海书店,1986. 被引量:8
  • 6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被引量:96
  • 7彭亚非著..中国正统文学观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46.
  • 8赵晔,张觉.吴越春秋校注:卷9[M].长沙:岳麓书社,2006. 被引量:1
  • 9李慧玲,吕友仁注译..礼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431.

共引文献121

同被引文献13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