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赵树理的普及观与提高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赵树理从新文艺传统和民间传统、知识分子阵营和工农阵营及其体现的两种艺术观念表达了他的普及观与提高观,认为新文艺传统和知识分子凭借话语权获得了统治地位,进而压制后者。赵树理以普及为武器,宣扬为多数人服务的价值立场,为人民文学的建构表达强烈诉求。赵树理对普及与提高观念的理解和阐释集中展示了两种形态和两个阵营之间的话语冲突,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复杂性。
作者
首作帝
刘颖
机构地区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克拉玛依学刊》
2016年第2期73-79,共7页
Journal of Karamay
关键词
赵树理
普及观
提高观
话语冲突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1
参考文献
26
共引文献
118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6
1
鲁迅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被引量:8
2
丁玲.关于立场问题我见[J].谷雨,1942(5),写于1942年6月15日.
被引量:4
3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N].解放日报,1943—10—19.
被引量:38
4
黄力之.普及与提高[J].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1983(1).
被引量:1
5
张均.
“普及”与“提高”之辩--论五十年代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势力之争[J]
.文学评论,2008(5):137-142.
被引量:13
6
赵树理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被引量:2
7
[日]竹内好.新颖的赵树理文学[A].晓浩译.黄修己.赵树理研究资料[G].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被引量:2
8
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N].人民日报,1947-08-10.
被引量:6
9
李普.赵树理印象记[J].长江文艺,1949(1).
被引量:1
10
孙晓忠.
当代文学中的“二流子”改造[J]
.文学评论,2010(4):160-165.
被引量:21
二级参考文献
71
1
毛泽东.《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A]..《毛泽东选集》第三卷[C].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101 5~1016页.
被引量:2
2
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赵树理文集》.人民文学出版,2005年版.第113页.
被引量:2
3
赵树理.《福贵》.《赵树理全集》(1).18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
被引量:3
4
鲁迅.《流氓的变迁》.《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6页.
被引量:2
5
毛泽东:《组织起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被引量:6
6
韩丁.《关于“翻身”一词的说明》,韩丁.《翻身》第1页,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被引量:3
7
《新名词辞典》,春明出版社1949年初版.
被引量:2
8
《新名词辞典》,春明出版社1950年版.
被引量:1
9
《新订新名词词典》,春明出版社1952年版.
被引量:1
10
《新知识辞典》,春明出版社1951年版.
被引量:2
共引文献
118
1
王杰.
跨媒介实践与文学的形式探索——“十七年”小说的电影改编[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3):36-44.
被引量:3
2
罗文婷.
《文艺报》与小说《金锁》批判风波始末——兼谈“赵树理方向”在新中国文艺规范下的失效问题[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3(3):314-326.
3
程志军.
解放区秧歌剧的劳动叙述、革命伦理及其人民性内涵[J]
.抗战文化研究,2020(1):1-12.
4
林培源.
通俗化研究会、“办小报”与新启蒙运动——论赵树理抗战期间的通俗化文艺实践[J]
.军事文化研究,2022,1(2):108-118.
5
毛巧晖,史晋奎.
贾芝与民间文学[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4):91-95.
被引量:1
6
王生钰,李培凤.
论高等学校管理的新视角——知识分子及其组织的本质特征[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3):97-101.
被引量:4
7
苏春生.
读新发现的赵树理的一篇佚文[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2):23-25.
8
魏彩霞.
论当代高校人文知识分子的学术人格[J]
.社会科学家,2006,21(3):14-16.
被引量:4
9
宁群贤.
王国维与鲁迅的文化选择及精神悲剧比较论[J]
.社会科学家,2006,21(5):31-35.
被引量:1
10
陈占彪.
论当代知识分子的批评者角色[J]
.学术研究,2006(10):114-118.
被引量:1
1
张岚岚.
明清传奇“写真”母题研究[J]
.中州学刊,2014(11):153-156.
2
李瑛,尹志鹏.
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的完美融合——论《桃花扇》的审美意蕴[J]
.学习与探索,2011(5):211-212.
被引量:1
3
郭灿金.
赵襄子的冷幽默[J]
.企业家天地,2010(5):89-89.
4
王鸿卿.
小说《沙家浜》争议的背后[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6(1):1-3.
被引量:2
5
罗瑞宁.
审美与欲望:当下时代文学创作的话语冲突[J]
.广西社会科学,2005(8):140-142.
被引量:1
6
窦晓明.
浅谈鲁迅小说《起死》中话语冲突的起死与启蒙[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21(3):107-108.
7
方柏林.
哈罗德·品特的语言剧[J]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1996(4):40-43.
被引量:4
8
辜佳丽.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J]
.青年文学家,2016,0(9X):106-107.
9
宋艳妮.
话语冲突结束方式研究[J]
.校园英语,2015,0(11):205-206.
10
董正宇.
表象繁荣中潜隐的困境——论当下学者散文写作[J]
.求索,2004(3):177-179.
被引量:2
克拉玛依学刊
2016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