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汉语持续体“着”与韩语对应形式“-??-”的语法化对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分析汉语持续体"着"和韩语"-??-"结构的语法化过程时发现,"着"和"-??-"结构均逐渐由具体语义转换成抽象语义,并伴随着语法上的变化。"着"和"-??"结构都是从其所含的空间义演变而来的,两者都表示状态的持续,之后逐渐带有"进行"义。
作者
康善信
机构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出处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6年第2期144-148,共5页
Modern Chinese
关键词
持续体
着
语法化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H55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66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被引量:1
2
起金铭.敦煌变文中所见的“了”和“着”[J].中国语文,1979, ( 1 ).
被引量:1
3
梁银峰.
论汉语持续体标记“着”和进行体标记“着”的语法化路径[J]
.语言研究集刊,2010(1):188-206.
被引量:6
4
李讷,石毓智.
论汉语体标记诞生的机制[J]
.中国语文,1997(2):82-96.
被引量:63
5
JoanBybee, William Perkins&Revere Pagliuca.The Evolution of Grammar: Tense, Aspect, 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the World[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7
1
马希文.
北京方言里的“着”[J]
.方言,1987,9(1):17-22.
被引量:28
2
孙朝奋.
再论助词“着”的用法及其来源[J]
.中国语文,1997(2):139-146.
被引量:37
3
木村英树.
关于补语性词尾“着/Zhe/”和“了/le/”[J]
.语文研究,1983(2):22-30.
被引量:60
4
朱德熙.
“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1):4-18.
被引量:144
5
唐钰明.
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变换”问题[J]
.中国语文,1995(3):211-220.
被引量:17
6
李临定等编写,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80.
被引量:82
7
梁银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V+却(+O)”结构[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3):117-121.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66
1
敏春芳,肖雁云.
甘肃民勤方言持续体标记“的[tə^(21)]”的来源及其语法化[J]
.历史语言学研究,2022(2):173-188.
2
刘晓林.
英汉语法形式必用性差异的原因探析[J]
.英语研究,2023(2):178-192.
被引量:2
3
曹娟.
表开始体“起来”的核心意义[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S3):11-14.
被引量:3
4
陈月明.
时间副词“在”与“着_1”[J]
.汉语学习,1999(4):11-15.
被引量:34
5
石毓智,李讷.
十五世纪前后的句法变化与现代汉语否定标记系统的形成——否定标记“没(有)”产生的句法背景及其语法化过程[J]
.语言研究,2000,20(2):39-62.
被引量:54
6
肖奚强.
“正(在)”、“在”与“着”功能比较研究[J]
.语言研究,2002,22(4):27-34.
被引量:32
7
杨永龙.
明代以前的“VO过”例[J]
.语文研究,2001(4):21-22.
被引量:6
8
龙国富.
浅谈语法化中补语“却”的句法环境[J]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4):109-112.
被引量:2
9
王莉.
温州话"道"的将行体用法及其本字[J]
.方言,2004,26(2):131-138.
被引量:10
10
徐丹.
从动补结构的形成看语义对句法结构的影响──兼谈汉语动词语义及功能的分化[J]
.语文研究,2001(2):5-12.
被引量:21
1
边美仙.
汉语持续体“着”与韩语对应形式“-■■-”“-■■-”的语义对比[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2(3):148-150.
2
张颖.
汉语“出”类补语在韩语中的对应形式研究[J]
.赤子,2014,0(7X):53-54.
3
吴继峰,洪炜.
英语母语者习得抽象义“在X下”的实证研究[J]
.汉语学习,2015(4):85-94.
被引量:3
4
付兴尚.
谈超常搭配的语义变化及理解[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18(1):69-73.
被引量:5
5
秦海燕.
抽象语义之矛盾构成初探[J]
.社会科学战线,2001(4):259-261.
被引量:1
6
陈晶,郑佳燕.
隐喻在习语语义形成和抽象化过程中的作用--以“手”为例[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1):90-92.
被引量:1
7
秦海燕.
关于“语境”[J]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2002(6):42-43.
8
张继文.
概念化动态性视角下的汉日语义认知研究[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16(6):1-7.
被引量:6
9
郝玲.
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习语中人体部位隐喻的相似性——以“手”为例[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2):27-28.
被引量:1
10
李淑杰.
类型学视野下汉韩语介词相关语序与选择动因——以汉语“在+NP”及其韩语对应形式为中心[J]
.东北亚外语研究,2016,4(3):55-60.
被引量:1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6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