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日本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经验的启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技术引进为其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同时,技术创新又成为其引进技术消化与吸收的关键因素。这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在政府技术政策的引导及完善的创新体制的保障下,促进了日本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本文分析和总结日本实现技术赶超的现实经验,以期为中国的技术进步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作者
房宽
机构地区
邯郸市第一中学
出处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年第1期78-80,共3页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关键词
技术引进
技术创新
创新机制
分类号
G323.13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5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42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8
1
李贻宾.
日本企业研究与开发管理的演变[J]
.现代日本经济,2001(5):41-45.
被引量:11
2
邱举良,任中保,乔岩.
国家创新体系的演进之路——美日韩三国技术创新模式案例分析与启示[J]
.科学新闻,2007(3):31-36.
被引量:3
3
薛春志.
战后日本技术创新模式的演进与启示[J]
.现代日本经济,2011,30(6):71-77.
被引量:18
4
杨林.日本技术创新机制与经济增长[EB/OL].豆丁网,2001.
被引量:1
5
刘忠远,张志新.
大国崛起之路:技术引进——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路径带来的启示[J]
.科学管理研究,2010,28(6):99-103.
被引量:8
6
邹治平,石晓庚.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技术创新的特点及启示[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3(1):58-60.
被引量:5
7
林高榜,曹晅.
R&D溢出异质性与技术进步——基于中日两国经验的比较[J]
.学习与实践,2011(8):44-52.
被引量:2
8
张志新,李亚,薛翘.
二战后日本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证分析及启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3):85-89.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45
1
沈坤荣,耿强.
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01(5):82-93.
被引量:756
2
黄先海,张云帆.
我国外贸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05(1):27-32.
被引量:49
3
陈飞翔,郭英,CHEN,Fei-xiang,GUO,Ying.
关于人力资本和FDI技术外溢关系的文献综述[J]
.财贸研究,2005,16(1):17-23.
被引量:32
4
赖明勇,包群,彭水军,张新.
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外溢: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J]
.经济研究,2005,40(8):95-105.
被引量:382
5
陈杰,邓俊荣.
日本技术创新体系的转型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05(8):52-62.
被引量:18
6
唐春晖,唐要家.
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模式分析[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1):121-125.
被引量:19
7
李小平,朱钟棣.
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J]
.经济研究,2006,41(2):31-43.
被引量:472
8
王黎娜,龚建立,温瑞珺,常晓青.
创新模型选择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7):5-7.
被引量:14
9
柴梦遥.
技术创新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作用[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5):58-61.
被引量:2
10
教育部 国家统计局 财政部 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3(4):23-23.
被引量:5
共引文献
42
1
朱明,薛耀文,孟兆森,王学军,邓学成.
反向工程战略与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J]
.中国软科学,2005(6):7-12.
被引量:20
2
马少林,徐萍.
技术创新的可逆性与逆向工程基本模式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1):83-85.
3
王雪利,和金生,张翔.
反向工程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机制构建初探[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6,26(6):59-62.
被引量:4
4
王雪利,和金生.
论反向工程的技术获取与后发优势[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32-36.
被引量:2
5
和金生,王雪利.
论反向工程、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协同发展[J]
.软科学,2006,20(3):101-104.
被引量:7
6
张杰.
应对业务中断,做好准备[J]
.中国计算机用户,2005(41):10-10.
7
智瑞芝,杜德斌,郝莹莹.
日本企业研发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
.日本学刊,2006(5):87-94.
被引量:4
8
王雪利,和金生.
论反向工程的技术获取和后发优势[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8(4):42-46.
被引量:3
9
张丽丽,左其锦,温秀芳.
日本技术立国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28(2):3-5.
被引量:2
10
韩文蕾,王宇红.
传统制造业中逆向工程的合法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7):108-110.
被引量:3
1
朱文斌.
日本技术引进为何取得巨大成功[J]
.国际市场,1994(6):11-12.
2
阎莉.
日本技术引进成功经验探析[J]
.日本研究,2008(2):40-44.
被引量:7
3
康荣平,柯银斌.
战后日本技术引进的模式分析[J]
.科学学研究,1991,9(4):70-76.
4
张雄辉.
日本技术引进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
.现代商业,2011(8):100-101.
被引量:3
5
胡岳岷.
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份关系的指南——重温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札记[J]
.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2):34-39.
被引量:1
6
龚仰军.
日本技术引进的宏观控制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J]
.引进与咨询,1992(2):40-42.
7
郝凤春.
日本技术引进:对中国的启示[J]
.国际经济合作,2011(12):52-55.
被引量:1
8
杜新建.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综述[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14,15(2):93-98.
被引量:1
9
徐元.
中日技术引进效果差异及原因分析[J]
.广东科技,2007,16(6):28-29.
10
徐彦惠.
浅谈日本技术引进及对我们的启示[J]
.日本问题研究,1997,11(2):30-32.
被引量:1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