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浅谈《六书故》训诂方法之“声训”的运用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声训"是用来探求词义的主要训诂方法之一,宋元之际的戴侗对"声训"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并将其广泛地应用于《六书故》释义中,主要体现在寻求本字、诠释联绵词、系联同源词以及究明方言四个方面,为"因声求义"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
蒋婷婷
机构地区
沈阳师范大学
出处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93-96,共4页
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关键词
《六书故》
声训
运用
分类号
H02 [语言文字—语言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070
同被引文献
26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4
1
戴侗.六书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被引量:1
2
陆宗达,王宁.传统字源学初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被引量:1
3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被引量:1071
4
朱骏声编著..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1075.
共引文献
1070
1
靳青万.
论殷周的文祭——兼再释“文献”[J]
.文史哲,2001(2):86-90.
被引量:7
2
李国南.
英语观照下的汉语数量夸张研究——“三”“九”的汉文化特征[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28-32.
被引量:13
3
叶文宪.
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J]
.史学月刊,2001(3):34-40.
被引量:3
4
李道刚.
中国传统人权观念再探——一个比较法文化的视角[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11(2):53-59.
被引量:2
5
张涛.
经学与汉代语言文字学的发展[J]
.文史哲,2001(5):62-68.
被引量:3
6
黄启良.
观音阁土话基本词汇与普通话基本词汇的比较[J]
.学术论坛,2005,28(2):146-151.
7
庄建灵.
英汉“秋”语词理据小考[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3(1):111-113.
被引量:1
8
徐润润,宋星.
一体两翼的诗歌本质论[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25(1):43-50.
9
宋巍,董慧芳.
从宝剑意象看侠义文学的发展[J]
.固原师专学报,2005,26(1):17-20.
10
张骏翚.
智愚说对先秦儒家人道观的消解及其文化影响[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9-102.
同被引文献
26
1
党怀兴.
《六书故》所引唐本《说文解字》[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8(4):152-157.
被引量:8
2
刘福根.
戴侗“因声以求义”的理论与实践[J]
.古汉语研究,1996(4):29-33.
被引量:4
3
党怀兴.
《六书故》“因声以求义”论[J]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1(1):61-68.
被引量:2
4
党怀兴.
《六书故》词义系统研究[J]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7(3):123-126.
被引量:2
5
刘斌.
论戴侗文字学理论的价值[J]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8(2):121-126.
被引量:2
6
杨清澄.
论戴侗的文字观[J]
.怀化师专学报,1998,17(3):71-74.
被引量:2
7
陈会兵.
《六书故》的汉语汉字系统论[J]
.温州大学学报,2006,19(2):20-25.
被引量:2
8
郭珑.
戴侗语言文字学思想述评[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1):131-133.
被引量:1
9
田耕渔.
戴侗《六书故》考论[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1):86-88.
被引量:3
10
张博.
《六书故》同族词研究述评[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1990,21(1):1-6.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
1
钱梦颖.
戴侗《六书故》研究综述[J]
.今古文创,2022(47):31-33.
1
韩鸾.
汉英语义演变原因及结果[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5):102-103.
2
李琦.
声训的语言学依据[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127-128.
3
蒋士祥.
分析语境 探求词义[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8(2):105-105.
4
杜恒联.
试论利用词源义辨析同义词[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1):64-67.
被引量:1
5
张晓丽.
刍议“右文说”[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0):52-53.
被引量:2
6
胡继明.
《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成就和不足[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1):299-303.
被引量:1
7
华敏.
《说文解字注》对“右文说”的继承和发展[J]
.文教资料,2004(Z1):142-145.
8
孙菊芬.
副词“难道”的形成[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4):48-53.
被引量:29
9
杨作玲.
中古“Vt+使役动词+O+Vi”格式流变的探析[J]
.南开语言学刊,2009(2):81-89.
被引量:1
10
胡继明.
《广雅疏证》系联同源词的方法和表述方式[J]
.汉字文化,2002(4):10-14.
被引量:1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