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抗战时期,"电影下乡,电影入伍"对于鼓舞和激励广大农民和士兵踊跃参军参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的电影工作者看来,电影是战斗的武器,而且"电影工作者"本身同样具有工具论属性。这就从政治文化战略的深层意识上,道出了"电影下乡,电影入伍"的功利性。阎哲吾认为,抗战电影将"直线性"和"启发性"作为叙事策略和手段,以诱导民众服从和融入国家政治。徐迟的超越性认识在于,他把"民主性"与"直线性""启发性",特别是电影知识分子热衷于讨论的"大众化"和"通俗化"等概念,作了"民主逻辑"上的学理贯通。
出处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56-61,共6页
JOURNAL OF CHONGQING RADIO & TV UNIVERSITY
基金
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两江学者"计划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