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技术为王VS框架至上——互联网与社会抗争研究的两种取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当今中国,集体或个人的抗争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的介入,使得如今的社会抗争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通过文献回顾了国内互联网与社会抗争研究的两个主要路径:技术为王、框架至上,并指出各自的局限,提出互联网对社会抗争的影响,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今后的研究应该加强对话,提高研究的深入性和解释力。
作者
邢洪辉
机构地区
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系
出处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第16期281-281,共1页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关键词
互联网
社会抗争
技术为王
框架
分类号
G206.2 [文化科学—传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39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276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1
王金红,黄振辉.
社会抗争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视角述评[J]
.学术研究,2012(2):41-49.
被引量:20
2
杨国斌.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9):39-66.
被引量:36
3
周巍,申永丰.
论互联网对公民非制度化参与的影响及对策[J]
.湖北社会科学,2006(1):36-38.
被引量:26
4
黄荣贵.
互联网与抗争行动:理论模型、中国经验及研究进展[J]
.社会,2010,30(2):178-197.
被引量:99
5
曾润喜,杨琳瑜.
“依网抗争”:社会转型期的互联网与抗争政治——基于“唐慧事件”的研究[J]
.电子政务,2013(4):25-30.
被引量:5
6
萧宏祺.You Tube的崛起:一个新的公民参与平台?[J].新闻学研究,2012(113):239-252.
被引量:1
7
高恩新.
互联网公共事件的议题建构与共意动员——以几起网络公共事件为例[J]
.公共管理学报,2009,6(4):96-104.
被引量:87
8
曾繁旭,戴佳,郑婕.
框架争夺、共鸣与扩散:PM2.5议题的媒介报道分析[J]
.国际新闻界,2013,35(8):96-108.
被引量:33
9
女工讨薪命丧派出所事件舆情分析[OL].http://news.xinhuanet.com/yuqing/2015-01/29/c_127436276.htm.
被引量:1
10
林郁沁.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127.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139
1
黄丽华,姜晓宁.
互联网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初步分析[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39-42.
被引量:8
2
游传耀.
互联网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J]
.发展研究,2008,25(9):96-98.
被引量:7
3
蒋晓丽,雷力.
中美环境新闻报道中的话语研究——以中美四家报纸“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报道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4):197-200.
被引量:17
4
张文娟.
手机短信在公共危机处理中的效能和问题分析[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S3):39-40.
被引量:8
5
刘能.
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J]
.开放时代,2004(4):57-70.
被引量:237
6
李强.
社会学的“剥夺”理论与我国农民工问题[J]
.学术界,2004(4):7-22.
被引量:145
7
丁建军,梁军涛,周云扬,黄柳丹.
网络民意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影响[J]
.广西社会科学,2004(11):32-34.
被引量:17
8
陈剩勇,杜洁.
互联网公共论坛:政治参与和协商民主的兴起[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3):5-12.
被引量:70
9
石秀印,许叶萍.
多重博弈下的阶层分化与弱势阶层的抗争[J]
.江苏社会科学,2005(6):11-19.
被引量:9
10
刘力锐,张雷.
网络政治动员的消极影响及治理[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1):31-35.
被引量:13
共引文献
276
1
冯耀云.
双向国家解释框架下的农民权利逻辑——以东北地区N县H镇S村为例[J]
.政治人类学评论,2020(1).
2
赵玉林.
互联网集体行动的变迁态势与治理优化——基于“国家-社会-互联网”三维框架的宏观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2021(1):73-78.
被引量:4
3
刘学,任奕飞,刘金龙.
虚拟社群何以组织化?——以卡友驿站平台为例[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28(S01):41-58.
被引量:14
4
裴佳怡.
网络抗争性话语研究的理论框架及方法论[J]
.新闻知识,2022(3):42-48.
5
刘伟伟.
突发公共事件:媒体传播、政策过程与社会运动——三大理论视角与未来研究的可能路径[J]
.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2018(1):40-55.
6
侯利阳.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共治:嬗变与启示[J]
.经济法研究,2023(1):193-211.
被引量:1
7
孙菲.
公共危机治理中的网络舆情引导困境与解决理路[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2):184-192.
被引量:14
8
蔡珊珊.
公共能量场域中的网络问责机制探析[J]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3(3):9-13.
9
张海燕.
当前我国存在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
.法制与社会,2008(18):148-149.
10
张海燕,刁峰虎.
现阶段我国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1):62-63.
1
李双斌.
互联网+生态圈下的科技媒体融合与变革[J]
.科技传播,2015,7(22):121-124.
被引量:6
2
黄钦.
网络抗争:一个亟待研究的领域[J]
.情报杂志,2017,36(1):113-119.
被引量:6
3
邵培仁,王昀.
社会抗争在互联网情境中的联结性动力——以人民网、南方网、新浪微博三类网站为案例[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6(3):120-129.
被引量:1
4
席会芬.
论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学术研究活动[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2):145-148.
被引量:6
5
唐淑新.
浅谈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员信息素质培养[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23):35-36.
被引量:2
6
赵稚平.
简析信息时代高校档案馆的学术研究活动[J]
.图书情报知识,2003,20(6):43-44.
被引量:2
7
毕良军.
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现代交际,2017(6):118-118.
被引量:5
8
赵玉桥.
网络抗争中网民负面社会情绪的传染与扩散[J]
.新闻研究导刊,2015,6(17):21-22.
被引量:7
9
史志高.
走进伯克曼:哈佛大学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一览[J]
.国际新闻界,2011,33(2):117-120.
10
曾繁旭,戴佳.
中国式风险传播:语境、脉络与问题[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6(4):185-189.
被引量:14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 第1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