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职业精神教育纳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索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快培育大学生职业精神的方法和途径,将职业精神教育纳入思政课教学,创设有效的教育载体,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重点培养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等职业精神。
作者
任永辉
机构地区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改革与开放》
2015年第11期116-117,共2页
Reform & Openning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精神教育
思政课教学
分类号
G711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52
同被引文献
14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9
参考文献
6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
被引量:1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国发[2004]16号.
被引量:1
3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ech.net.cn.
被引量:1
4
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04]1号.
被引量:1
5
罗忠实.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探索,2012(7):93-94.
被引量:27
6
葛志亮.
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三个维度[J]
.继续教育研究,2014(4):18-19.
被引量:27
二级参考文献
6
1
张国华.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时代特征[J]
.江苏高教,2008(1):125-126.
被引量:17
2
李军.
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50-51.
被引量:36
3
白凌,刘濛,宋剑.
浅析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2):56-57.
被引量:10
4
刘自斌.
高职学生职业指导的内容与方法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2):80-82.
被引量:3
5
陆媛.
当代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塑造[J]
.继续教育研究,2011(12):155-157.
被引量:31
6
刘锦霞.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探讨[J]
.教育探索,2013(10):125-126.
被引量:18
共引文献
52
1
刘弦.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述评[J]
.大视野,2020(4):53-55.
被引量:1
2
王吉全.
高职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敬诚协苦责'的理论研究[J]
.拳击与格斗,2018,0(6X):24-24.
3
庞捷敏,卢志米.
以职业活动模式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5(2):108-110.
被引量:13
4
陈跃华.
两型社会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培养对策研究[J]
.成人教育,2013,33(4):46-48.
被引量:7
5
殷文杰,王黎.
从“形式趋同”到“内涵驱动”——试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方式转换的合理性[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9(30):91-94.
被引量:6
6
李俊飞.
苏南地区商贸类企业对高职人才职业素养需求调查分析与对策[J]
.职教通讯,2013(32):32-34.
被引量:2
7
颜绍梅.
职业素养的生活融入式教育探讨——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3,15(3):44-47.
被引量:1
8
鲁石,赵强.
大学生职业素养调研与职业人教育创新分析[J]
.校园心理,2014,12(2):101-103.
被引量:1
9
张美娟,龚慧慧.
五年制高职专业班主任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探讨——以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护理专业为例[J]
.职教通讯,2014(11):68-70.
被引量:3
10
张玲,左永强.
农林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J]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2014(9):127-128.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4
1
张蕊.
依托地方资源 在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培养职业精神[J]
.消费导刊,2013(8):198-198.
被引量:2
2
陈光军.
论高校大学生道德文化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7(1):33-35.
被引量:1
3
孟爽.
民族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小学国防教育融合国学教育的探讨[J]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A),2014(7):21-25.
被引量:3
4
宋世杰.
培育当代青年职业精神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
.人才资源开发,2015(4):8-8.
被引量:1
5
郁秋亚.
大学生道德文化教育的问题与应对[J]
.高教探索,2015(10):125-128.
被引量:2
6
张坤晶.
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
.职教通讯,2016(16):32-35.
被引量:97
7
张坤晶.
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职思政教育创新——以工匠精神培养为例[J]
.辽宁高职学报,2016,18(10):78-80.
被引量:36
8
赵欣.
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塑造“工匠精神”[J]
.北京青年研究,2017,26(2):62-66.
被引量:15
9
许志铭.
论道德社会学视域下高校道德文化建设的四个维度[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5):102-105.
被引量:3
10
景佥.
高校思政课渗透融合职业素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科教文汇,2017(36):29-30.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5
1
李炳.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现状的调查报告[J]
.商情,2019,0(30):125-125.
2
黄琳.
职业精神教育纳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索[J]
.科技风,2018(35):40-40.
被引量:2
3
张宇.
高职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的耦合性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9,0(10Z):60-61.
被引量:2
4
高顺起.
工匠精神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J]
.南方论刊,2019(5):110-112.
5
丁媚佼.
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
.课程教育研究,2017,0(41):83-84.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9
1
孙静,董娅丽,徐晓霞.
论工匠精神培养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
.才智,2020,0(3):13-13.
被引量:8
2
王学民.
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融合探讨[J]
.长江丛刊,2018(5):246-246.
3
徐素华.
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探究[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0(30):115-115.
被引量:2
4
赵明.
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
.报刊荟萃(下),2018,0(8):133-133.
被引量:1
5
乔琪.
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探索——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科技风,2019,0(30):80-81.
被引量:2
6
王元元.
以职业素养引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J]
.活力,2019,0(23):29-30.
7
段夏亚.
高职思政课教学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探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1):240-240.
被引量:1
8
袁彩霞.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研究[J]
.现代交际,2020,0(5):171-171.
被引量:4
9
米茹.
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
.农家参谋,2018(3X):166-166.
被引量:18
1
郝倩,廖洪富.
关于加强财经类专业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思考[J]
.中国集体经济,2016,0(9):158-159.
被引量:1
2
郝倩,廖洪富.
关于加强财经类专业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思考[J]
.中国集体经济,2016(7):154-155.
3
迟荣.
关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索[J]
.会计之友,2003(2):6-7.
被引量:52
4
潘燕晶.
将会计文化建设融入高职会计教学的探索[J]
.现代经济信息,2016(12).
被引量:3
5
刘静.
将会计文化建设融入高职会计教学的探索[J]
.中国外资,2014(2):82-83.
被引量:10
6
颜玉华.
改进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索[J]
.广东科技,2011,20(2):82-84.
7
杨再旭.
坚持以人为本 深化“思政”课教学[J]
.科技信息,2009(8):144-144.
8
马林.
确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J]
.青海社会科学,2005(5):10-10.
9
范小平.
企业宣传思想工作如何与现代企业制度同频共振[J]
.经营管理者,1996(6):27-28.
被引量:1
10
王燕.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
.中国职工教育,2013,0(8X):75-75.
改革与开放
2015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