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新青年》传播民主与科学的策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走在时代前列,达到了思想启蒙的目的。《新青年》传播民主与科学所采用的网罗"名彦"、炒作热点、"家丑外扬"等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
杜满昌
机构地区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2-106,共5页
China Youth Study
基金
华南理工大学滚动支持项目"西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省思与借鉴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
《新青年》
民主与科学
传播
策略
分类号
D432.6-5 [政治法律—政治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15
共引文献
38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5
1
初为《青年杂志》,二卷一号.
被引量:1
2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J].新青年,1919,6(1).
被引量:8
3
任建树,唐宝林..陈独秀传[M],1989.
4
陈独秀,著..陈独秀文章选编 上[M],1984:532页.
5
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J] , 1915, 1(1).
被引量:2
6
杨琥.
同乡、同门、同事、同道:社会交往与思想交融--《新青年》主要撰稿人的构成与聚合途径[J]
.近代史研究,2009(1):54-72.
被引量:17
7
鲁迅著..鲁迅全集 10[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26.
8
周作人.思想革命[J].每周评论,1919(11).
被引量:1
9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J].青年杂志,1916,1(6).
被引量:5
10
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J].新青年,1916,2(2).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9
1
刘长荣,何兴明.
谢无量年谱[J]
.文教资料,2001(3):5-23.
被引量:2
2
欧阳军喜.
五四运动研究历程回顾与检视座谈会综述[J]
.历史研究,1999(3):57-61.
被引量:5
3
罗志田.
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J]
.历史研究,1995(5):117-132.
被引量:35
4
罗志田.
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J]
.中国社会科学,1999(3):20-35.
被引量:91
5
罗志田.
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反响[J]
.社会科学研究,1996(5):86-92.
被引量:3
6
邹振环.
跳出鸳蝴派的刘半农:五四前后的翻译生涯[J]
.档案春秋,1994,0(3):51-56.
被引量:1
7
王奇生.
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J]
.近代史研究,2007(1):21-40.
被引量:150
8
章清.
民初“思想界”解析——报刊媒介与读书人的生活形态[J]
.近代史研究,2007(3):1-25.
被引量:20
9
杨琥.
《新青年》与《甲寅》月刊之历史渊源——《新青年》创刊史研究之一[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6):124-129.
被引量:16
共引文献
38
1
严雪明.
在中心与边缘之间:旅京陕西学生的新文化运动——以《秦钟》杂志为重点[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4(1):136-150.
2
黄启韩.
《新青年》杂志的自我营销[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1):210-211.
3
钟祥宇.
朱希祖文史观念的变革——以人际交往为视角[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3,34(4):19-32.
被引量:2
4
吴效马.
近五年来国内五四运动史研究的进展与趋向[J]
.教学与研究,2009(5):89-96.
被引量:1
5
刘克敌.
文人门派传承与中国近现代文学变革[J]
.中国社会科学,2011(5):135-149.
被引量:7
6
孟永.
陈独秀是否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J]
.长白学刊,2012(6):122-127.
被引量:1
7
刘宗灵,郑峰.
新式学生的聚合之途:报刊媒介与“学生共同体”的打造——以民国初年为中心的讨论[J]
.晋阳学刊,2013(1):63-68.
被引量:2
8
朱德佩.
《新青年》场域中的皖籍作者群及其使命[J]
.皖西学院学报,2013,29(4):116-121.
9
季塞南,李保强.
论新时期伤痕小说中的情感教育[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2):161-163.
10
于丽,田子渝.
《新青年》跨越近代政治思潮的维度[J]
.中国出版,2014(15):57-59.
1
李光辉,丁巍,王程.
对Web.2.0时代我国网络传播的透视[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z1):198-199.
被引量:1
2
龙高平.
新形势下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现象探析[J]
.传播与版权,2014(4):31-31.
被引量:1
3
邵培仁,范红霞.
媒介暴力、信息伦理与传播民主的议题建构[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18(6):1-7.
被引量:8
4
孙丽玲.
网络时代地方党报如何刨造优势[J]
.魅力中国,2013(19):298-298.
5
姚蔓蔓.
节目创新是广播的生命[J]
.新闻传播,2012(8):178-178.
被引量:3
6
古丽鲜.肉孜.
论现代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8(5):221-222.
7
邓文辉.
论网络媒体事件的政治传播原则[J]
.中国广播,2011(5):51-53.
8
叶黔生.
图书馆信息营销策略构想[J]
.贵图学刊,1999(1):48-49.
9
徐一帆.
探讨如何提升新闻采编人员的综合素质[J]
.新闻研究导刊,2017,8(3):160-160.
10
话中有画[J]
.中国新闻周刊,2001,0(9):8-8.
中国青年研究
2015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